隋炀帝为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和融合南北而修建京杭大运河

史海撷英 2024-04-14 09:35:25

隋炀帝,对于这个皇帝的看法,自古以来褒贬不一,其实应该说自他以后的王朝君主都是以他为反面教材,所以在封建社会时期杨广几乎没有褒扬的记录。但是发展到现代社会,现代史学研究者和现代的很多普通人对隋炀帝此人有了新的见解,认为他依然有很多可取之处,特别说他大力兴修的大运河,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今人经常拿皮日休的那首诗来说:“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那么1000多年前的隋炀帝杨广修建京杭大运河,真的只是好大喜功?

隋炀帝的一生

1、登基之前

杨广生于太建元年(569年),出生地在大兴,也是隋朝建立之后的都城,杨广从小天资聪颖,加上他父亲杨坚在北周权势滔天和功劳巨大,才几岁的杨广被封为雁门郡公。

太建十三年(581年),杨广才13岁,杨坚在这一年建立隋朝,改元开皇,杨坚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杨广封为晋王,并授予柱国、并州总管的官位。

祯明二年(588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杨坚再次委以重任,命他率领隋朝大军收服南朝的陈国,不过真正指挥全军打仗的是高颎,此战完全实现军事目的,当杨广胜利凯旋后,又被杨坚晋升为太尉。

此后杨广依然在各地稳定隋朝局势,屡建战功,后来杨广在扬州当主官,在管理江南期间政绩突出,同时作风简朴、谦恭谨慎,在朝廷和地方都受到赞扬,更是赢得了隋文帝夫妇的欢心。“勇多内宠,昭训云氏,尤称嬖幸,礼匹于嫡。勇妃元氏无宠,尝遇心疾,二日而薨。献皇后意有他故,甚责望勇。自是云昭训专擅内政,后弥不平,颇遣人伺察,求勇罪过。晋王知之,弥自矫饰,姬妾但备员数,唯共萧妃居处。皇后由是薄勇,愈称晋王德行。其后晋王来朝,车马侍从,皆为俭素,敬接朝臣,礼极卑屈,声名籍甚,冠于诸王。临还扬州,入内辞皇后,因进言曰:‘臣镇守有限,方违颜色,臣子之恋,实结于心。一辞阶闼,无由侍奉,拜见之期,杳然未日。’因哽咽流涕,伏不能兴。皇后亦曰:‘汝在方镇,我又年老,今者之别,有切常离。’又泫然泣下,相对歔欷。王曰:‘臣性识愚下,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爱东宫,恒蓄盛怒,欲加屠陷。每恐谗谮生于投杼,鸩毒遇于杯勺,是用勤忧积念,惧履危亡。’皇后忿然曰:‘睍地伐渐不可耐,我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业,竟不闻作夫妻,专宠阿云,使有如许豚犬。前新妇本无病痛,忽尔暴亡,遣人投药,致此夭逝。事已如是,我亦不能穷治,何因复于汝处发如此意?我在尚尔,我死后,当鱼肉汝乎?每思东宫竟无正嫡,至尊千秋万岁之后,遣汝等兄弟向阿云儿前再拜问讯,此是几许大苦痛邪!’晋王又拜,呜咽不能止,皇后亦悲不自胜。此别之后,知皇后意移,始构夺宗之计。因引张衡定策,遣褒公宇文述深交杨约,令喻旨于越国公素,具言皇后此语。素瞿然曰:‘但不知皇后如何?必如所言,吾又何为者!’后数日,素入侍宴,微称晋王孝悌恭俭,有类至尊,用此揣皇后意。皇后泣曰:‘公言是也。我儿大孝顺,每闻至尊及我遣内使到,必迎于境首。言及违离,未尝不泣。又其新妇亦大可怜,我使婢去,常与之同寝共食。岂若睍地伐共阿云相对而坐,终日酣宴,昵近小人,疑阻骨肉。我所以益怜阿摐者,常恐暗地杀之。’素既知意,因盛言太子不才。皇后遂遗素金,始有废立之意。”

杨坚‍

在隋文帝的统治末期,“是时姬威又抗表告太子非法。高祖谓威曰:‘太子事迹,宜皆尽言。’威对曰:‘皇太子由来共臣语,唯意在骄奢,欲得从樊川以至于散关,总规为苑。兼云:“昔汉武帝将起上林苑,东方朔谏之,赐朔黄金百斤,几许可笑。我实无金辄赐此等。若有谏者,正当斩之,不过杀百许人,自然永息。”前苏孝慈解左卫率,皇太子奋髯扬肘曰:“大丈夫会当有一日,终不忘之,决当快意。”又宫内所须,尚书多执法不与,便怒曰:“仆射以下,吾会戮一二人,使知慢我之祸。”又于苑内筑一小城,春夏秋冬,作役不辍,营起亭殿,朝造夕改。每云:“至尊嗔我多侧庶,高纬、陈叔宝岂是孽子乎?”尝令师姥卜吉凶,语臣曰:“至尊忌在十八年,此期促矣。”’高祖泫然曰:‘谁非父母生,乃至于此!我有旧使妇女,令看东宫,奏我云:“勿令广平王至皇太子处。东宫憎妇,亦广平教之。”元赞亦知其阴恶,劝我于左藏之东,加置两队。初平陈后,宫人好者悉配春坊,如闻不知厌足,于外更有求访。朕近览《齐书》,见高欢纵其儿子,不胜忿愤,安可效尤邪!’于是勇及诸子皆被禁锢,部分收其党与。杨素舞文巧诋,锻炼以成其狱。勇由是遂败。”太子杨勇被废,杨广博得母亲独孤伽罗皇后和右仆射杨素的支持,在开皇二十年(600年),被立为储君。这一年还发生一件大事,突厥进犯隋朝,这次杨广率领大军出兵灵武,最后只是没有俘获而已。

杨广之所以被后人所诟病,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因为隋文帝在最后时期一件事情,这个事情在《资治通鉴》上有过记载,是说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重病缠身,难以处理国事,所以杨广就想着提前做好准备。“上寝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皆入阁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宝殿。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拟,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 ‘太子无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乃呼柳述、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矫诏执述、岩,系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这件事让杨广有了弑君背父的嫌疑,所以才会被世人所贬低。

2、登基之后

杨广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是迁都,在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命人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只花了十个月就完工。

第二件大事就是下令开凿大运河,并且还下令制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这些龙舟就是他带着后宫佳丽游览享乐的重要交通工具。

第三件大事是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和人尽其用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他为了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蕴等南方集团官员。更是在大业五年(609年),杨广御驾亲征,平定了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接着杨广又下诏集结113万余军士进攻高句丽,之后不断地用兵,导致隋朝当时有些穷兵黩武的意思!

杨广‍

后来,杨广在运河修建好之后,三次游玩扬州、两次巡视塞北等等,他的诸多行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民怨沸腾,所以引发隋朝末年的各种乱象,最终把隋朝拖入灭亡的深渊。

隋炀帝为什么要修大运河?

1、为了打破关陇各世家的权力垄断僵局

有句著名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面用到的王、谢两个世家虽然没落了,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其他世家大族的崛起和延续着,例如隋朝皇室杨家本就是世家大族,又是从他人手里夺得的皇权,不仅如此,追随杨坚建国的多数重臣要员都是来自一个关陇集团。这个权力集团的各世家牢牢掌握着隋朝的半壁江山,等于隋朝皇帝想要真正的发展,还需要看这些世家的脸色!

因此,隋炀帝大力修造运河,就是因为关陇集团各世家的力量过于强盛,希望引入南方的权力力量来与关陇集团相互制衡,加上又大力支持和重要来自南方派系的官员,而隋炀帝自己只管看着关陇集团与南方派系相互在朝堂明争暗斗,最后自己掌握平衡和主动权就行。

2、为了实现真正的统一

隋文帝杨坚虽然在疆域上实现了天下一统,但是北方与南方的发展和融合方面依然是在独立发展,甚至有些泾渭分明,仿佛难以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为什么?因为魏晋南北朝,让南北双方的恩恩怨怨难以述说,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固化发展,不管是文化、经济,还是社会风尚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因此南北双方的人在潜意识里还认为各自是敌人,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谈到:“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所,九鼎迁洛邑,愿陛下无以迁都为念。’”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说:“东晋元帝者,南来北人集团之领袖。吴郡顾荣者,江东士族之代表。元帝者所谓‘国土’者,即孙吴之国土。所谓‘人’者,即顾荣代表江东士族之诸人。当日北人南来者之心理及江东士族对此种情势之态度,可于两人问答数语中窥知。顾荣之答语乃允许北人寄居江左,与之合作之默契。此两方协定既成,南人与北人戮力同心,共御外侮,而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南朝三百年之世局因是决定矣。”由此可见,上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晋朝在衣冠南渡后仍然没把南方看成是自己的领土,没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

隋朝形势图

这样的局面严重削弱了隋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所应该具有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对于上任后的隋炀帝更是一件极大的不利因素,因此隋炀帝要打破这个局面,让南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但总不可能强行逼迫南北融合,所以隋炀帝想到的办法即修建大运河,先从地缘战略上打破这个僵局,让南北双方通过大运河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发展,从而促进隋朝自身全面发展,实现凝聚人心,实现真正的统一。

3、战略意义

首先是因为隋朝之前的都城是在大兴城(即后来的长安),而大兴城是处于隋朝西北一个角落,对于掌控全局的战略意义远远不够。

假如南方地区发生叛乱,凭着当时的消息力量,即便是以足够快的速度传递到京城,再等到朝廷作出反应时,不仅会贻误了战机,而且南方也许早已落入叛军之手。因此,为了方便朝廷对南方地区的控制,隋炀帝把都城迁至洛阳,同时把洛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站,若是真的发生战争,通过大运河随时可以驰援南方或者其他地区。

其次,当时的南方地区,因为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所以在粮食等农作物方面都培育得很不错,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北方的土地开发和人口不断往上升。加上气候和环境因素,北方的粮食作物不再比南方有优势,反而南方的粮食作物生产数量越来越大,这时北方需要南方粮食作物的支援。因此,从整个战略意义来看,建造大运河,便于南方的粮食等作物运往北方,补充北方的不时之需。

大运河的历史性意义

在此之前,因为交通运输能力着实有限,在古代中国,陆地上的长途跋涉,只能靠马匹、牛车等交通工具助力,或者干脆选择步行,可是人力终究有限,有些人为了逃亡或者是为了生存没办法之下,选择跋山涉水,但是大多数人肯定选择生活在自己的原地。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而在当时,水路交通要比陆上交通快得多,不仅如此,运载的物品也是陆上交通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加上中国整体的天然地势是西高东低,水流也是从西向东流。因此隋炀帝建设大运河,用水路把东南西北都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古代史上真正的、地域都难以限制的大一统局面。推动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往南方转移。

因为运河的开凿,沿途的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都在经历着很大的变动。在古代都是以水源而居,所以是先有河流,后有城镇;所以城市因河而生、也是因河而兴。

因为大运河让各地联系极为便利,不管是异地工作、做生意等都是推动着沿途城市的经济发展,从而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快速发展,推动扬州、杭州、开封等重要城市的形成。

从整个中国全面发展来说,大运河不仅推动着政治局势的融合发展、经济领域的繁荣发展,还促使中国各地民族文化的交流,让中华文化的传承更加雄厚,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巅峰长达千年之久。

总而言之,隋炀帝杨广的大运河之举,并不是好大喜功,只是因为他的步伐迈得太大、太快,他在登基之后,连续做了两件关乎隋朝和后世千年的大事,第一件就是开凿大运河,但是他为了快速实现这个目标,他一下子动用的人力物力实在过于巨大,让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成为他灭亡的推手之一;第二件事情是大力推进科举制,当时的隋朝各大世家掌控着半壁江山,并不是隋炀帝一人可以自由决定国家发展方向的,而科举制这个人才选拔制度,严重伤害了各大世家的根本利益,所以世家大族从助手变为杨广最大的敌人!

因此,最终杨广把好事变坏事,最终推着他和隋朝一起走向了灭亡

0 阅读:39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