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小伙洪家光:大专毕业,却攻克了航空发动机难题,获国家奖励

文史江山 2024-05-10 21:21:39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仪式如期进行。

会场上坐满了享誉盛名的老教授们,可上台领奖的,却是个才三十多岁的小伙子。

他叫洪家光,年纪轻轻就在飞机发动机领域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突破,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创造了数千万的利润。

颁奖人询问起洪家光的学历,他本以为这样的天才,应该是某知名高校的科研人员。

可洪家光却说,他是中专毕业,目前在一家小工厂上班。

所有人都惊讶于洪家光的身份,没想到一个中专毕业的工人,竟然能在国家科研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洪家光是怎么做到的?他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

初出茅庐

1979年,洪家光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境贫寒。

母亲见洪家光从小就聪明好学,不想让孩子长大以后也做个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

于是靠着外出捡垃圾获得一些收入,咬着牙供洪家光上学。

母亲的付出洪家光都看在眼里,为了补贴家用,他决定进入技校学习。

技校学习时间很短,毕业后也能很快找到工作,这样一来,洪家光就能给母亲分担一些压力了。

然而,真的进入技校以后,洪家光发现里面跟他想象的不太一样。

学生大多游手好闲,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睡觉逃课这类事情也屡见不鲜。

但洪家光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还是一如既往地埋头学习。

有一次在校车上,周围的同学都在嬉笑聊天,只有洪家光一个人低头看书。

同学嘲讽他做样子、假学习,洪家光也不去理会,只是默默地学习。

就这样,洪家光技校里的课程样样不落,课外的知识也涉猎很多。

最终,洪家光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进入了中航工业的一家航空公司。

同学们这才明白,当初那个在车上看书的人,并不是单纯地做样子,而是真的在勤恳用功,一时间对他敬佩不已。

可洪家光工作以后才发现,他的工作不过就是在流水线上组装零件,没有丝毫技术含量。

在技校里苦苦学来的知识技术,到工厂以后居然派不上用场。

并且,车间里的设备都很老旧,环境也特别嘈杂,洪家光心理落差太大,一时有些接受不了。

原本的工作热情,也在一天天的流水线工作中不断消磨。

洪家光开始偷懒懈怠,整日浑浑噩噩地混在工厂里,装配着零件。

洪家光以为,他的一生也许就要以这种苦闷的方式度过了。

直到1999年的一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当时,正在岗位上工作的洪家光,突然听到一则轰动国内外的新闻。

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死亡三人,受伤二十余人。

中国派出飞机去接回伤亡的国人。

可是,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生产的飞机,接回遇难者所用的还是美国人造的飞机。

被美国轰炸,还要被迫用美国的飞机去接回受难者,这种奇耻大辱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怒不可遏。

洪家光也是愤怒不已,他跑进领导办公室质问领导:“为什么中国的飞机技术这么落后,我们这些航空公司一线工人还在无所事事,整日被安排在流水线上消磨生命?”

领导没有办法,告诉了洪家光一个残酷的事实——中国根本就没有相应的理论技术,航天发动机的精度要求太高,我们这些人是造不出来的。

领导还说,这个车间里本来也是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准备的,但厂里的工人们能力都有限,技术不达标,国家的航天事业根本发展不起来。

洪家光心中不平,他捏紧了拳头,暗自发誓,一定要造出我们自己的航天发动机,让中国不再受制于人!

拜师学艺

在坚定了决心以后,洪家光一改之前的颓废,在工位努力钻研。

洪家光一个人闷头苦学了很久,却迟迟没有进展。

他向身边的前辈们请教,前辈们给他指了一条明路——拜师!

当时工厂里有个奇人叫孟宪新,别人磨刀片最多把机器打到四百转每分钟,但孟宪新打到一千两百多转还能操作自如,打磨出的刀片精密锋利,神乎其技。

洪家光决定拜师孟宪新。

可由于此前洪家光在工厂实在没有斗志,孟宪新一直看在眼里,面对突然到访的这个年轻人,孟宪新拒绝了他的请求。

洪家光回到车间,满心失望,想不明白孟宪新老前辈为什么要拒绝他。

这时候厂里的另外一个老员工张凤义走了过来,询问洪家光:“知道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洪家光没有答话,他总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

张凤义指了指洪家光的工位——上面杂乱满是灰尘,又指了指洪家光的衣服,皱皱巴巴的没有整理过。

“这些如果不注意,工作的时候很容易被卷进机器里,到时候整架机器都会报废!”

张凤义又指了指,不远处的孟宪新老前辈和其他工人,问洪家光:“你说孟前辈和其他工人的最主要区别在哪里?”

“孟前辈的机器转的最快?”洪家光猜测。

“孟前辈最专注,他一次都没有分过心!”

洪家光这才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羞愧地无地自容。

在这之后,洪家光把自己的工位收拾得干干净净,工作也一心一意,不敢分心。

那段时间,洪家光仿佛又回到了在技校努力学习的时光,每天细心钻研,勤勤恳恳。

工作之余,洪家光也一直在坚持拜访孟宪新,试图用诚意打动他。

终于,半个多月后,孟宪新看到了洪家光的诚意,答应教他技术。

跟着孟宪新学习以后,洪家光的水平很快得到了提升,技术一天比一天熟练。

孟宪新也很看好这个新来的小伙子,经常鼓励洪家光,说这一行是国家航天业的希望,要好好干。

洪家光听在心里,更加认真地对待工作了,经常每天加班到深夜。

甚至为了更好地工作,洪家光直接搬到了公司住,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

同事们敬佩他的同时也有些担心,经常劝洪家光注意休息。

可洪家光总说自己扛得住,要为国家多做贡献。

有一次搬运货物的时候,洪家光被砸中了手指,左手拇指粉碎性骨折,当时就送进了医院。

医生建议洪家光要休息至少两个月,可洪家光只歇了三天,就又赶紧回到了工位上,加班工作。

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学习下,洪家光的能力提升得很快,隐隐成为了工厂里的前列。

但他一直缺少一个向外界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只要有机会,他就能得到工厂的重用。

很快,机会来了。

这天厂里下发了一个很关键的任务,要打造一个大型发动机的金刚石滚轮。

这个金刚石滚轮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达到了0.003毫米,一般人都难以完成这项工作。

厂里只有一个刘师傅会这项技术,可不巧的是,刘师傅前段时间生病住院了,现在没有人知道怎么打造。

厂里的工人们犹犹豫豫,都不敢接下这个任务。

领导也急得没办法,找不到人任务就没法交差。

这时候洪家光站出来了,他自信满满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这项技术你会吗?”众人一看,纷纷质疑他。

“不会,但我能学,能造出来!”洪家光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份自信。

要求的工期只有一周时间,而这项技术刘师傅用了三年才掌握熟练,用一周的时间掌握别人学了三年的技术,洪家光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但洪家光还是做到了,这一周,他查遍各种资料,在工厂里来回奔走学习,每天熬夜加班苦练,最终攻克了这个难题。

工厂里,洪家光向领导展示着精度高达0.003毫米的金刚石滚轮。

领导看着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知道又该有一个新星崛起了。

声名远扬

在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后,洪家光一下子进入了领导层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

洪家光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培养机会,技术越来越熟练。

有一天,全国要举办“振兴杯”车工比赛。

洪家光一听,感觉这正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好机会,赶紧找到上级报名。

在振兴杯上,洪家光沉着冷静,即使赛题再难再复杂,也没有一丝慌乱,始终专心地比赛着。

最终,不出所料,洪家光摘得桂冠,让他的名字远扬全国。

一个刚进工厂没多久的年轻人,就这样拿到了很多比了一辈子赛的老前辈也拿不到的奖,洪家光的天赋和能力,可见一斑。

在拿到冠军后,厂里很多年轻人都开始追捧洪家光,整日跟在他后面请教。

洪家光一下子,成了厂里的风云人物。

可洪家光一点也没骄傲,相反,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勤恳踏实,还是在车间里努力钻研技术。

在拿到奖项后,洪家光开始想来一次“闭关”,再一次突破金刚石滚轮的精度,让它达到0.002毫米。

而0.002毫米的精度,是很多西方国家也没能突破的标准,在国际上是个极其难的课题。

但洪家光一点也不怯,埋头接过来就开始研究。

洪家光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日整夜地啃着各类理论著作,看累了就去车间进行技术实践,双管齐下,每天都花上十几个小时研究。

洪家光毕竟是技校毕业的,在学校里学了很多实践操作,但理论知识却有着很大的空白。

因此,一旦深入地去做技术研究,洪家光就会进展很艰难。

但好在洪家光有着非同常人的毅力和能力,理论不行就恶补理论,他从网上买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整天抱着,一摞一摞地自学,常常是读到深夜也不停下。

最终,洪家光终于补足了自己理论的漏洞,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术的研发中。

他数月如一日地钻研着,终于在小半年后取得了这项技术的突破,做到了无数国内外科研专家几十年也没能做到的事。

洪家光便把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

消息一出,举国震惊,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了洪家光的传奇事迹。

这项发动机技术一出,为国家创造了数千万的收益,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飞机的速度甚至能突破到原来的120%。

这之后,美国联系到了洪家光,对他许诺了年薪千万的天价工资,试图雇用他为美国研究。

洪家光却不为所动,他永远忘不了1999年那天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的愤怒,也忘不了那天被迫用美国人的飞机接中国遇难者的耻辱。

“我的研究是为了中国!”洪家光坚定地回复美方。

2017年,国家进行科技进步奖的评选。

评委听说了洪家光的事迹后,当即就把奖项颁给了他。

洪家光不骄不躁,沉着冷静地走上台去,台下的众人看到他那张年轻的脸,既惊讶又佩服。

获奖之后,洪家光也没有懈怠,而是利用自己的名气创建了工作室,在网络上把自己多年以来的工作经验,无私地分享给了后辈们。

并且,洪家光还积极开设课程,手把手地传授那些先进的技术。

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以后的人们也能像他一样,继续为国争光。

当然,洪家光也从来没有忽略过自身的技术研究。

这几年里,他依旧不曾懈怠,申请了数个国家专利,为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做了突出贡献。

同时,洪家光还获得了国家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并且评选为了2020年的人大代表。

2022年,洪家光获得了大国工匠的荣誉,同年更是担任了冬奥会的火炬手。

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正一步一步成长为国之栋梁。

参考资料:

刘旭《毫厘之间 精心雕琢——记中国航发集团黎明工装制造厂洪家光》

综合工人日报《洪家光:以匠心铸“机”心》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14

文史江山

简介: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