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校长12个问答解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否适合普通家庭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4-04-22 11:10:25

记者 | 王婷婷 实习记者 | 何林珈

近日,39所试点高校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已全部发布。

作为一项重要的高校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 已开启5年之久,今年部分高校还对有学科特长的学生也提供高考前的“小破格”录取模式。

为什么要做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它是否适合普通家庭,家长在培养过程中又如何入手?

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刘刚

在成都发布、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红星教育联合推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2024成都升学公益服务季系列活动中,我们邀请到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刘刚做客与家长互动,为大众解答。

在2023年,四川省共有7位学生成功被清华的新领军计划录取,其中就有4名学生来自嘉祥,包括2名初三学生和2名高二学生。

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的刘刚副校长目前正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博士,是成都唯一一位读博在职校长。而他论文研究的方向,就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关。

在此文文末,有关于“拔创人才培养”相关的计划,对此不了解的家长可以先看文后基础内容。

家长们最关心的,是这个计划是否与自己相关,它的价值意义何在?

刘刚: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这个时代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老师,乃至所有家庭的需要。它不是只属于顶尖优生,而是属于每一位。

如果我家是一个“普通家庭”,家里的娃娃就是个“普娃”呢?

刘刚: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表述,每个人都要经历普通人一生的体验,谁又不是一个普通人呢?

英雄不问出处,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应该尊重个体差异性和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不刻意去做盲目的比较。

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当然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找到内心的向往,并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些专项计划、升学途径是成全孩子的一种方式,什么时候关注都不算早,等高中再关注就已经晚了。

那为什么要关注它,它的重要性何在?

刘刚:这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大势,从老师和学校的需求来讲,这是学校和优秀教师的天然追求。教师们追求“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那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就不能忽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培养。

于家长和学生而言,越来越多的学生立志于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追求美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为国家发扬更多的领军能量,这是每一个人的追求。

新领军计划获奖同学与教练合照

今年的“强基计划”有什么变化呢?

刘刚:这两年强基计划的招生政策在进一步探索和优化,今年则有两个较大的变化:一个是凸显了单科破格的规则,一些高校规定数学单科、物理单科或理综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可破格入围考核;另一个是多所高校新增了招生专业,或优化了校测方式,更加精准地发现人才。

从本质上讲,这是我们教育观念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以前我们是补短板,现在是更加看重孩子的天赋和优势,欣赏孩子,找到他的潜能,这是强基计划的一种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严禁任何形式的择优与特招的当下,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与其矛盾吗?

刘刚: 禁止“掐尖”,这是一个招生政策;而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则是学校的教育教学问题。例如,为满足此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就专门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创新学部,坚持多样性与相对开放的培养模式,坚持投入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坚持多种途径全方位育人。这是我们最近5年一个坚定不移的战略规划。

那它与“双减”政策又有冲突吗?

刘刚:不矛盾!“双减”是为减轻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其实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作业质量、课后服务水平!

怎样真正的做到双减,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因材施教,尊重教育规律,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找到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的底层逻辑也是因材施教!

比如大多数家长都知道的一个故事1+2+3+...100等于多少?我们没有必要让理解不到的学生去机械性记忆求和公式,但是孩子能自主发现时候也不能就忽略了他的志趣,二次求和是否他也可以去尝试探索。大家知道这是大数学家高斯的故事,9岁10岁左右就发现了,11岁又发现了二次求和。

我们既不能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要求去加重他的负担,也不能对有志趣研究的孩子以减负的理由忽略他的热情。

引用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工业更在乎标准统一、步调一致;农业在乎的是生态,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嘉祥锦江机器人编程选修课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当从基础教育抓起,因为拔尖和创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到大学再谈,可能早已错过了青少年的关键期。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适合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刘刚:不能说普通家庭、普娃就不行,我们都是普通人,这与是否能成功,暂时没有绝对的因果联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多个角度的,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效的学习习惯,是绝大部分优秀人才共同表现出来的外在素质。比如,生活习惯包含整理个人物件的能力、规划个人时间的重要性。

事实上,发现孩子在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模型建构、问题解决等方面的优势并非难事,只是因为功利的短视容易淡忘了这一深远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培养任何优秀人才时,家校合作都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孩子是否会面临极大的压力?”

刘刚: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一定压力,关键是,是否匹配了相应的动力,如果孩子有充足的动力去面对竞争,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状态,而调剂压力和动力平衡的关键,对于学校而言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家长而言是融洽的亲子关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学会欣赏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是不是学生必须要超前学?

刘刚:答案并非一概而论。如果超前学习意味着超越基本的教学进度,那么对于学有余力、学有志趣的学生来说,应当适度超前学习。

如果超前学习是指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那就不应当超前学。

在嘉祥,学校关注两个进度。一个是国家课程这一基本进度,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另一个是学生的个人进度,学校会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为其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挖掘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嘉祥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实践。学校致力于提供12年一贯制长周期的培养,每周开设讲堂,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做讲座,介绍学科前沿,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构建“三级五维”课程,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包括学科类、综合素质类、艺体类等等,这其中也包含大学先修课程。

当选修课学生达到一定水平时,学校还提供第三级课程——创新荣誉课程,为学有余力,学有志趣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时空。

嘉祥锦江校园

那是不是小学就要开始学奥数?

刘刚:其实,我不赞同关于“奥数”这个说法。对于小学难一点的题,普通把它称为“奥数”;你在奥数书籍和试卷里,也能看到有很多数学题其实也是普通学校教学与考试里出现的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学校数学与奥数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给到哪些支持?

刘刚: 我们建立了两大机构:一个是嘉祥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入研究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个是专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部——创新学部,在国家课程基础上,通过跨学科和贯通式等培养对学生实行小班化、个性化、精细化培养。

师资方面,也大力投入引进了川内一流的师资团队,有20余人均是有竞赛保送学习经历的优秀学子,其中至少有4位是从嘉祥保送至清华,毕业后又因热爱教育事业,而回到嘉祥教书的教师。

小贴士:

是否能简单介绍一下各高校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出台的相关计划?

①强基计划:强基计划是教育部在2020年推出的一项新的高校招生政策,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该计划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39所985高校全部都加入了强基计划。

②丘成桐少年班:是丘成桐授权在中学试点培养数学人才的一种班型。主要面向“崇尚科学、身心健康、成绩优秀、具有突出数学、物理潜质和特长并有志于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学生。丘先生认为培养数学等基础科学人才要从中学阶段抓起。

③新领军计划:清华大学自2021年起开展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数学领军计划”)选拔培养。面向全球招收初三到高三阶段综合优秀且具有突出数学潜质及特长的学生,从本科连续培养至博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是为国家打造战略人才和领军人才。

④卓越计划:北京大学2022年启动“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有志于冲击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中学生,招收初三至高三学生。

⑤攀登计划:“攀登计划”由杨振宁提出,朱邦芬领衔,旨在培养物理学和以物理学为基础的高科技领域一流创新人才,是清华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又一新举措。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