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载人登月或提前,专家提环月交会对接登月方案,长五就能实现

科普大世界 2021-04-28 14:49:48

目前我国推力和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是长征五号,但一直有传闻另外还有两款推力更大的火箭正在研制中,它们分别是新一代载人火箭(常用叫法,代号为“921”的火箭)和长征九号火箭,后者的研制计划己与今年的3月份官宣确定,而且《央广网》今年3月初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火箭专家李洪称“五年内长征九号有望实现成功飞天”,也就是说长征九号在2025年前后即可首飞。

上图中火箭从左至右为长征二号F型火箭,921火箭,长征九号火箭和长征五号B型火箭。

相对而言,921火箭(新一代载人火箭)的消息则不是那么确定,甚至有消息称921火箭很可能会下马,因为921火箭是专门用来登月的火箭,但它的功能长征9号却可以完全代替甚至更有优越性,如果长征九号火箭如果能于2025年前后首飞的话,时间上还是很快的,这样一来,921火箭很可能就没必要再制造了,那么情况会是这样的吗?

↑展会上的921火箭模型

在今年4月25日的中国航天大会上,我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牟宇先是介绍了我国正在研制的长征九号,称其是10米级直径、月球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50吨的重型运载火箭,它将为我国探月和登月活动中建立月球基地、完成更大规模探月项目提供重要支撑。但是他在介绍这些的时候,同时也说了另一种载人登月方法,就是在当前阶段,我国如果通过环月交会对接的方式,通过综合方案分散火箭发射的压力,那么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7吨就可以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了,其所使用的火箭也就用不着像长征九号这样的巨型火箭了。

那需要哪种火箭呢?如果单从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7吨这一数据消息来看,长征五号的运载能力就差不多了,百度百科上介绍称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也有说法称其最多可达28吨,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现在的长征五号就可以满足;而如果是只有25吨,那么将长征五号优化一下方案,使之运载能力增加两吨应该也不难,或者也可以将载人登月飞船的重量优化减轻一点也能够满足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用两发长征五号完成载人登月活动,第一发可以先将登月所需的燃料和返回舱运送到月球轨道,第二发将载人登月飞船运送到月球轨道与之对接,补充燃料后下降登陆到月球表面,完成登月任务后上升与返回舱对接,然后返回地球即可。我采用这个方案的话,那么我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将可以很快实现。

不过也有人称牟宇主任所说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7吨就可以实现载人登月”所说的火箭是921火箭,但实际上921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远超27吨, 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数据来看,这款火箭采用CBC三发芯级火箭并联结构,直径约5米,高度约87~90米,发射质量达2200吨左右,发射推力为2700吨左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70吨以上,比现阶段运力最强的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重型猎鹰火箭的运载能力还要强一些,因此单从“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7吨”这一信息上来看,牟宇所说的应该不是921火箭。反之的话,那或是牟宇当时出现口误了,他想说的应该是地月转移轨道运转能力27吨左右,而不是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7吨。

921火箭的地月同步转移轨道至少为25吨,和牟宇所讲的运力相似,可以将载人登月飞船送往月球轨道,因为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登月版本的重量也在25吨以内,921火箭完成这一任务没有问题。也正因为这个原因,921火箭也被认为是我国将来的专用登月火箭,所以这款火箭被开发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且它所使用的都是现有的技术,其所需要的发动机等重要设备也都是现成的,研制起来要比长征九号容易得多。

不过牟宇在25日仍然表示长征九号将是我国未来登月的主力火箭,它在介绍完上述的分散火箭发射压力的登月方案之后又接着说“随着后续重载火箭(被认为是长征九号)的研制,能减少环月对接的次数、提升运载效率。”也就是说更大推力的火箭可以让我们能更简单,更快捷,也更有效率的地登月。

参考资料:

《环球网》4月26日文章《期待!我国正研制重型火箭:月球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50吨》

37 阅读:18205
评论列表
  • 2021-04-28 18:02

    加油,要早日实现啊,别让老美拉下

  • 2021-04-29 12:53

    在环月轨道上建一个空间站,这样登月和返回都很方便,有突发事故也可以抢救。

    奔跑吧蜗牛 回复:
    没必要,月球表面建空间站,站住脚以后往下挖就可以了,我们要去月球搞基建,欢迎来到中国月球地下航空城[得瑟]
    是我啊 回复:
    中国跟俄罗斯正在攻克核聚变。最多20年
  • 2021-04-30 12:37

    两种火箭各有用途,921的广泛面短期内比长9要好,就是性价比在登月方面和环地和环月卫星更具优势,而长9在更远期的长驻月球和探火的深空探测更具优势,而且两者是,循序渐进的关系,先易后难

    银河战舰1-10期 回复:
    921只能短期内作为过渡型使用,长远来看还是需要长征9号,因为中国航天的未来不仅仅是月球,还有其他的星球!
  • 2021-04-28 18:34

    921也许真不需要了,推力与长九重复,直径过大,海南又造不了,即使可回收战备价值不大!且长九发动机可用在长五、长七、长八上,未来亦可回收设计,长五还可配500吨固推,登月可行。长七、长八可回收加上快舟21、31(最后压到部分铁路公路可运的直径内)战备价值更大,可对美国本土常规战投送!

    用户88xxx91 回复:
    同时开发两款重型火箭,这叫双保险,有钱任性[吃瓜]
    晚就不睡早就不起 回复:
    921替换的是长二F载人的,看头部有逃逸塔的尖尖。
  • 2021-04-28 22:00

    航天事业需要稳扎稳打,别出心裁往往承担更多风险,而有的风险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 siyu 6
    2021-05-02 00:14

    [吐舌头眯眼睛笑]多此一举,安排中石油在登月的路上多建几个加油站不就得了,唉,真笨!

    哆啦A梦 回复:
    请不要出馊主意
  • 2021-05-06 11:09

    长九在5年内就能首飞?!!!真的话就太好了,我还以为得2029年左右。

    不要在意细节 回复: 普通人家
    本世纪末我是等不到了,还有七八十年
    普通人家 回复:
    长九原计划的确是在本世纪末首飞,可能500吨大发动机前不久试点火成功就加快了进度吧w
  • 2021-04-28 21:33

    可以跟俄罗斯或马斯克谈谈,租用他们的大火箭

    海山 回复:
    又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吃的亏还少吗?
    许可馨 回复:
    自己制造的靠谱
  • 2021-05-12 14:16

    看那大几倍的身影,感到一阵莫名的悲壮。星辰大海的征途太难了。

  • 2021-04-28 23:00

    921是不敢创新的项目

    普通人家 回复:
    你错了,921是为了解决长九一时无望的囧况下拿出来的一种短平快方案,也可以说是在长五的基础上的创新项目,方案成熟容易实现。
  • 2021-04-30 22:47

    我一直不理解非得用大火箭,登月所需四个仓完全可以分开发射每个仓单独发,或者在近地轨道组合一起前往月球或者到达月球后再组合,不管哪种载人仓最后发射,不可以吗

    会飞的鱼 回复:
    多一次的对接就多一份风险,载人要求高可靠性,显然多次对接风险会大许多。
    85521474 回复:
    像空间站那样组合吗?可以是可以,就是组合后速度变低,飞不出去了,要不美国早干了
  • 2021-05-05 01:37

    不能回收利用,就永远追不上马斯克

  • 2021-05-05 21:28

    建高铁上去

  • 404 4
    2021-05-05 16:51

    要弄就弄个好的,勉强登陆,到时又阉割不少功能。

  • 2021-05-09 16:43

    载人的话长五足够了,还能简化型号,更大的家伙还是长九去完成更高

  • 2021-04-30 07:47

    内方 外圆 [得瑟]

  • 2021-04-29 18:41

    这是近期最感兴趣的消息

  • 2021-05-05 12:04

    别走弯路,别浪费资源!

  • 2021-05-12 11:51

    拭目以待。

  • 2021-05-13 10:48

    稳扎稳打!小心论证,不要冒进!

  • 2021-05-03 22:10

    认识差距,和美国差两代,和俄罗斯差一代!还是材料科学基础薄弱

  • 2021-05-12 10:44

    这是要和美帝竞争谁先上去的节奏啊……

  • 2021-04-28 15:49

    可以

  • 2021-04-30 20:58

    为你骄傲!我的国

  • 2021-05-03 19:56

    总结一下 更大! 更长! 更粗!

  • 2021-05-12 12:36

    921是没有科研精神的项目

  • 2021-05-12 13:55

    你说了不算

  • 2021-05-07 01:42

    长九真大

  • 2021-05-10 11:33

    看热闹,用庞大的投入宣誓一下你也行!

  • 2021-05-12 12:39

    多加两个助推器,推力就够了。

    月半小夜曲 回复:
    燃料不够[笑着哭]

科普大世界

简介: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学能量,扩展科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