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明目张胆的九大错别字,服了,你见过几个?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4-05-11 01:56:12
前言

对于“错别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经常强调,不要写错别字,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失之毫厘可能差之千里。

然而只要大家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在中国一些著名景点的石碑、牌匾上,竟然明目张胆的写着“错别字”。

不过更令我们惊讶的是,虽然那些地方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却没有任何人想着修改,甚至还驻足停留频频称叹。

难道说这些“错别字”其实另有深意?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使用次数最多的错别字

明太祖朱元璋葬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的明孝陵,在他的保护碑上就出现了一的错别字。“此山明太祖之墓”写成了“此山眀太祖之墓”,“日”字多了一横写成了“目”字。

有人说这一笔是朱元璋自己加上去的,意在说明他在时刻盯着他的儿子们,告诫他们不要造孙子的反。也有人说是康熙有意为之,是为了讽刺明朝的“日月无光”。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武侯祠里,一座古刹的牌匾上,也出现了这个错别字——“眀”,“明良千古”写成了“眀良千古”。

后有学者说,这里的这个“眀”字,代表着“慧眼”,表示内心清明、心眼相通,所以就把“日”改成了“目”字旁。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历史名胜——大明湖,再次出现了“眀”这个错别字,“大明湖”写成了“大眀湖”。

关于这里“明”字加一笔的缘由,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与趵突泉的泉水有关,据说古时候趵突泉泉势强,几次立碑都被冲倒。第二种说法,是为了避讳明朝的年号,谨慎使用文字而做出的改动,得以避免触及相关历史忌讳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洛神赋》里,也能经常看到这个改版后的“眀”字。难道这也是错别字吗?

当然不是!咱们古人在书写书法的时侯,增笔和减笔都是很常见的,一是为了标示区别,二是为了避讳敏感字,三是为了提高观赏性。

闻名天下山海关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古称榆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军事重镇。它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故而闻名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关”。

就在山海关东门镇东楼上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这块匾长约5.8米,宽约1.55米,其中的一个字的长度就超过了1米。上面写着“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加之宏伟的建筑,整体更显得气势磅礴。

不难发现,这里出现了一个错别字,“天下第一关”的“第”字,竹字头错写成了草字头。

“第”字之所以写成草字头,是因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的创新之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只有皇帝才能被称为“天下第一”,为了避免“与天争锋”惹来麻烦,故而改成了草字头,减轻了笔画的占比,使得整个匾额更加的协调和平衡。

仁慈的康熙皇帝

在浙江杭州的西湖景区里,一座古旧的石碑上,赫然写着繁体的“花港观鱼”。

不过,与我们所认识的繁体字“魚”不同的是,繁体“鱼”字的四点底,却错写成了三点底。

难道这个写碑文的人,是个学问不佳的“白字先生”?错得这般明显也没有人前来指正吗?

史书记载,书写这则碑文的不是别人,而是出自被学者们尊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之手。

原来康熙皇帝一生崇信佛教,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鱼遇火必死,遇水则生,故而把四点底改成三点底,取其得以生存之意。

承德避暑山庄

在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的宫门之上,挂着一块巨大的牌匾,上面写着“避暑山庄”四个蓝底描金大字。

细心的游客发现,“避暑山庄”这几个字里面有一个错别字,“避”字里面的“辛”字多出了一横。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书写这块牌匾的人,还是大清皇朝的康熙皇帝。

当时的康熙帝,已经接近六十岁的高龄了,难免会视物不清、握笔不稳,多写出了一横也不自知。虽然跟随的奴仆官员们都看到了,但是谁也不敢上前纠正君王,就这样将错就错下来。

恩情似海

独乐寺,又称为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县城内,是我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在独乐寺寺内一座四合院的院门上方,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面写着“报恩院”三个大字。识文断字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三个字里面有一个错别字,“报恩院”的“院”字右边“完”字里面少了一横。

这幅匾额,是当年咸丰皇帝驾临独乐寺,寺院方丈恳请咸丰帝题个院名。咸丰皇帝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咸丰皇帝写完后,大家默默看着谁都不敢指正,寺院方丈更是不敢明言。

咸丰皇帝发现自己写错了字。随即解释说,人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

各种恩情太多了,纵是一生也报不完,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最有深意的对联

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幅对联就贴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府的府门两侧,这座府邸里面居住的是孔圣人的后代。就是在这一副对联里,居然发现了两个错别字。

按理来说,“孔子”、“孟子”,都是高深学识的代名词,错别字最不应该出现在这些名门大家的身边。

“富”字的宝盖少了最上面的一点,“章”字里面的“日”字错写成了“田”字,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还是另有深意?

有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这样解释,“富”字没有上面那一点,是说“富贵无头”,是希望孔子的后人能够富贵绵长的意思。“章”字里面的“日”字写成“田”字,是说“文章通天”,寓意孔子的“文章通天”,无与伦比、无出其右的意思。

好友缅怀情谊

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挂着这样一块古香古色的匾额,上面写着“风流宛在”。

在这四个字里面,就出现了整整一半的错别字。“流”字上面右边少了一点,“在”字下面右边多了一点。

这块匾额出自清朝光绪年间朝廷重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了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而作。

而之所以会写两个“错别字”,是因为欧阳修在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扬州任职期间,是个名副其实的“风流太守”。刘坤一为欧阳修提下这样的字,是希望欧阳修可以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

不明所以的人,肯定会认为,这是刘坤一的一大败笔。其实则不然,真实情况恰好相反,刘坤一的这两处错别字都颇具深意。

西安碑林

在我国的陕西省西安市,有一座非常壮观的古建筑,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里有一座碑亭,牌匾上写着“碑林”二字。很多人都发现,“碑林”的“碑”字上方少写了一撇。

题匾之人,是我国大清皇朝“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当时的林则徐,正是在被构陷革职遣戍伊犁的途中。

据多方推测,得出3种结论。一是林则徐题字的时候刚被革职,寓意林则徐丢了乌纱帽,映衬出当时的心境。二是当时那个年代的“碑”字就是这样写的。三是这样写看起来相对匀称,为了提高美感而故意为之。

趵突泉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趵突泉,有着“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美称。趵突泉风景优美,泉水清冽甘甜,被乾隆皇帝封为“天下第一泉”。

在趵突泉景区里,一座石碑矗立在观澜亭泉池之中。上面写着“趵突泉”三个碧绿的大字,只是“趵突泉”的“突”字缺少了最上面的一点。

这三个字是由明朝时期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是明朝正德三年的进士,应当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那么,这里的“突”字为什么要少写一点呢?

根据传言推断,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趵突泉泉水凶猛,多次立碑,把“突”字上面那一点冲涮掉了,就成现在的样子。另一种解释是,这种书写方式是明朝时期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创,意在象征着趵突泉永远甘甜不枯竭。不过,具体原因至今仍然无法确定。

结语

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它的形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它是由无数的前人从自然万象中获得启示提炼出来的,是经过中华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是我们最最珍贵的瑰宝。

参考资料:

首都教育官网-《太明目张胆了!中国最著名的9个错别字,无人敢改》-2020-01-03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77249577146778116/?channel=&source=search_tab

《阅读时代》官方账号—《史上四大著名错字,错得理直气壮!》 2022-03-02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70384553256305164/?channel=&source=search_tab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方账号—《太明目张胆了!中国最著名的9个错别字,无人敢改》2020-01-03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77249577146778116/?channel=&source=search_tab

0 阅读:93

回顾过往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