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评##我本是高山# 据报道,日前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专家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报道说专家们从人物描写、主题立意、艺术手法、叙事方式、观众接受等多个方面对影片进行了全面评析,充分肯定了主创对张桂梅形象的生动塑造,赞许了影片对英模人物题材样式的创新,指出了影片存在的不足,同时探讨了如何为电影的创新表达提供更好的舆论环境。
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专家们说出与众不同且有份量的话。我的一个年轻朋友如此评论:要不我说中国电影咋这鸟样,这一帮瞪着眼睛说胡话的人,昧着良心数着钱,一群乌合之众,也不知道你们都是咋看的!我赞同年轻人观点,他又回复我:求真这种精神要被这帮人废了,研讨会要更多研讨一下不足的地方,都是花式拍马,没看见一个说不足的,这电影拍的是一个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挺伟大的。电影不应该上院线前开始几轮研讨吗?上完院线后的研讨都是跪舔,应该实事求是地总结并发现问题所在。他们太烂了!话不好听,却是实话。
年轻人说得没错,如果让我参加并发言,我说:1、主旋律题材不代表就是最高艺术水平,更不代表不能批评。“题材决定论”曾经很长时间主导艺术界,严重影响了中国艺术发展。2、要爱惜自己的名声。参加座谈会的都是有头有脸的,能不能说点儿有份量的话?当片儿汤话成为时尚,无耻就在前方了。3、《我本是高山》上映后引发不少批评声,这很正常,一片赞誉没有批评倒是不正常,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点批评算什么。关键是对批评的态度以及自我反思和警醒。
可以肯定的是,拍摄《我本是高山》的这帮人,以及开座谈会的这帮人都不是“高山”,都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