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说真教育#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各样的研讨会,我总是习惯不说或者尽量不说、少说永远正确、放在什么样的教育研讨会上说都可以的话,这可能已经成了病,毛病。这不,刚刚参加《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研讨会,我这病又犯了——
我说,会议名字出现两个概念,一个是家庭教育蓝皮书,一个是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又同指一个东西。我们首先应该搞清家庭教育与家庭养育两个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深入地根据不同的界定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指导性强的研究成果。我理解,家庭教育包括生、养、育三个要素,这三要素中核心要素是养,而不是育,家庭教育中的育与学校教育中的育无论在行为主体上,还是在内容和要求上都不同。我还以为,家庭教育应该以养为核心,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为核心。家庭教育如果以育为核心,成为孩子走出校门进入家门,就等于进入了第二所学校,那是家庭教育的完败,因为失去了家庭教育自身定位。家庭教育中的养至少应该包括物质方面的养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养,而就目前研究,尤其是《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而言,偏重育的内容,淡化,甚至没有养,尤其是物质营养的内容,这应当弥补。
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事实,城里有钱人的孩子营养过剩,农村没钱人的孩子营养不良,其养不同,育怎么可能相同?城里有钱人六人养一子与农村外出打工者老人养一子之养的不同,育怎么可能相同?这当然是粗糙对比,实际上更多的养之不同所带来的育之不同,有待深入研究。
线上参会,也是我特别敬重的教育研究者李玫瑾女士特别赞同我的观点,特别支持实证研究,也特别强调要重视问题孩子与家庭经济的关系。她提出的三个问题更具解决问题之价值。一是,家庭养育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她认为应向专业发展。二是,家庭养育只靠父母保障吗?她认为国家应发养育费,建立国家养育救济制度。三是,无论家庭养育还是学校教育,是以选拔为目的,还是以生存为目的。她的三问很尖锐,也很触及本次研讨会实质内容。
李玫瑾女士说,要说就说自己想说的,不让说就沉默;说真话很容易让人不舒服,但也说。我大赞、特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