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公布了两则好消息,都与中国有关。
日本政府在2025年5月28日通过了首部专门针对人工智能的法律《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推进法》。这部法律设立了以首相为首的“AI战略本部”,并制定了“AI基本计划”,目标是提升日本在AI领域的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从表面上看,这是日本在AI赛道上的一次发力,但实际上,日本的AI发展一直面临着挑战。根据日本总务省2024年版《信息通信白皮书》,使用或使用过生成式AI的日本国民仅占人口的9.1%,远低于美国的46.3%和德国的34.6%。这意味着日本在AI应用的普及度上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不过,日本也在某些细分领域找到了突破口。例如,一家日本初创公司在2025年6月的巴黎国际科技创新展览会上推出了名为FishersNavi的渔业导航应用,利用AI算法整合卫星图像、天气数据和渔船实时信息,精准定位鱼群聚集区域,误差可缩小至100米内。
这项技术不仅能帮助渔民提高捕捞效率,还能推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高精度AI模型,通过分析胸部X射线片就能判断患者的肺功能,为那些难以接受传统肺活量测试的患者提供了新的评估方法。这些技术突破显示,日本在AI的垂直领域应用上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但日本的AI发展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2024年12月,在苏州举办的全球智博会上,中日韩三国企业就AI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日本企业在论坛上发布了搬运机器人、AI早期癌症检查项目等合作需求,并与中国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此外,松下家电中国与阿里云在2025年5月达成AI合作,共同开发“智慧怡居”AI平台,升级家电产品的智能化功能。这些合作表明,日本在AI技术的落地应用上需要借助中国的市场和技术资源。
接下来看看第二则消息,日本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愈发严峻。根据中汽协2025年7月发布的数据,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增长12.5%和11.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日本车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日产汽车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量为27.96万辆,同比跌幅收窄至二成以内,但6月销量仅为5.38万辆,其中东风日产销量同比下滑1.62%。
本田的情况更糟,6月在华终端汽车销量为5.85万辆,同比下滑15.22%,上半年累计销量为31.52万辆,同比下滑24.23%,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的累计跌幅分别达到25.63%和37.4%。
相比之下,丰田虽然在6月实现了同比正增长,但整体来看,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在持续下滑。乘联分会数据显示,6月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2.0%,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日本车在华卖不动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转型滞后。以丰田为例,2024财年其全球销量中新能源汽车占46.2%,但其中HEV占43.2%,BEV仅占1.4%,且同比仅增长2.8万辆。
丰田一直坚持“全方位战略”,强调HEV的实用性,但在纯电动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本田虽然提出到2035年在中国销售的车型纯电动车占比达到100%,但2024财年其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2.2%,净利润下降24.5%,电动化转型面临资金压力。
日产的处境更为艰难,2024财年净亏损高达6709亿日元,被迫裁员2万人并关闭7个工厂,其在中国市场推出的纯电车型艾睿雅和N7销量平平。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快速崛起。比亚迪上半年出口量为47.2万辆,同比增长1.3倍;奇瑞出口量达54.8万辆,蝉联中国车企出口第一。
中国品牌乘用车上半年销量占有率为68.5%,较上年同期提升6.6个百分点,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66.7%,而主流合资品牌仅为6.6%。
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在国际市场上与日本车展开竞争。例如,在泰国市场,中国企业已经占据了大部分份额,迫使丰田等日本车企加大投资以追赶。
日本在AI领域的技术地位变化和日本车在华销售遇冷,反映出中日两国在科技和产业领域的竞争态势。日本通过立法和技术创新试图在AI领域缩小与中国的差距,但在应用普及和市场合作上仍需依赖中国。
而在汽车市场,日本车企的保守策略使其在新能源浪潮中逐渐掉队,中国品牌则凭借技术优势和市场洞察力实现了弯道超车。在全球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正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创新能力重塑国际竞争格局,而日本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可能会在多个领域面临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