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万赔款律师抽走55万”这事儿,绝不是简单的收费纠纷。它撕开了法律服务市场的遮羞布,暴露出灰色操作和监管漏洞。 律师收费,合理吗?邓律师用“打赢官司再说钱”吸引韦先生,可赔偿金到手,他竟拿走55.5万,占了大头。虽说他是按协议收费,可这初始不明说费率、让签空白承诺书的操作,明摆着是欺负人家不懂行、情绪脆弱。《律师法》明令禁止误导承诺,可他哪管这些。 程序上,邓律师更是漏洞百出。签合同走歪门邪道,用“咨询合同”规避监管;钱一到账,三天内分次转走55万,连个书面确认都没有,这不是违法是什么?更离谱的是,他竟暗示靠“运作”把次要责任变主要责任,背后是不是有暗箱操作?这哪是律师,分明是“赔偿金猎人”。 律协的调查也让人揪心。2024年8月立案,2025年7月还在听证,这效率也太低了。要是查实了,邓律师可能面临停业甚至吊销执照,但这“行业保护”的惯性能打破吗?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得推动收费透明化,建立利益冲突审查机制,不然这种“维权反被割”的闹心事还会重演。 韦先生的遭遇是警钟。签协议前一定要让律师说清楚收费明细,遇到诱导签空白文件、私收费的情况,立刻实名投诉。我们得警惕“风险代理”的套路,别让律师变成“诉棍”,让法律服务回归正轨。#律协通报“获赔88万律师拿走5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