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接班,为什么往往避免不了踩雷? 宗馥莉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看这些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主儿,履历光鲜得能反光,可一上手管公司,怎么就频频掉链子? 说起来也不奇怪。从小在国外念书,学的是“赢者通吃”的规矩,看的是《华尔街之狼》里游走法律边缘的“传奇”。 回来管企业,总想着把美国那套照搬到中国市场,却忘了自家公司能活下来,靠的可不是什么“丛林法则”。 父辈当年能把生意做起来,哪一个没沾过政策的光?哪一步离得开市场的托举?可这些海归二代们,总觉得公司是自家的私产,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就像有人拿着西餐刀叉吃火锅,不仅夹不起毛肚,还容易把锅戳漏了。他们擅长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却读不懂政策文件里的潜台词;精于用公关手段制造热点,却摆不平部门之间的纠纷。 最要命的是,总觉得“商场如战场”就得往死里打,却忘了在中国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真把对手逼急了,谁还管你是不是“二代”? 说个有意思的事儿,有位二代接班后,非要学国外搞“精英化管理”,把公司里跟着父辈打拼的老臣全换成海归团队,结果三个月不到,供应链全断了——老伙计们虽然学历不高,但知道哪个供应商的原料掺了假,哪个经销商的账期不能拖,这些门道,MBA课本里可没写。 其实这些孩子也挺冤,从小被送到国外,学的是另一套规则,回来面对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江湖。父辈们当年或许有不光彩的发家史,但至少懂“敬畏”二字,知道哪些红线碰不得,哪些人得罪不起。可二代们总觉得“时代变了”,抱着“我爸是李刚”的心态横冲直撞,最后往往是自己把路走死了。 有人说这是“富不过三代”的铁律,也有人说这是“先富带后富”的另一种实现方式——自己守不住家业,最后钱散到市场上,倒也算间接帮了别人。玩笑归玩笑,可看着那些曾经风光的企业一个个栽在二代手里,还是让人唏嘘。 你觉得这些二代接班,到底缺的是能力,还是对这片土地的理解?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