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刘邦当皇帝后,为了避免他爹下跪,想了一招,后世沿用2000年。 这事,还得从汉朝

刘邦当皇帝后,为了避免他爹下跪,想了一招,后世沿用2000年。 这事,还得从汉朝刚刚建立那会儿说起。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称帝,国号为汉。那个曾经混迹于乡里,提着三尺剑斩白蛇起义的沛县亭长,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按理说,他应该心满意足了。 但有一件事,始终让这位开国皇帝心里别扭,那就是他的老父亲——刘太公。 刘邦当了皇帝,把老爹也从沛县丰邑那个小地方,接到了国都长安享福。 可这福,享得有些尴尬。 刘邦是个孝子,发达了,忘不了本。他规定自己每五天,就要回父亲的府邸,行家人礼,拜见父亲。 于是,一幕奇特的景象,就在长安城里反复上演。 九五之尊的天子,脱下龙袍,换上常服,毕恭毕敬地来到刘太公面前,双膝跪地,磕头问安。 而刘太公呢,也就跟在老家时一样,坦然地接受儿子的跪拜,还时不时地念叨几句,让他注意身体,好好处理国家大事。 在刘邦父子看来,这天经地义。儿子拜老子,有什么问题? 可是在别人眼里,问题就太大了。 尤其是刘太公府上的那位管家,每天看着这番景象,吓得是心惊肉跳,冷汗直流。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家令,可他也懂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君臣之礼,大于父子之情。如今的刘邦,不光是刘太公的儿子,更是大汉王朝的皇帝,是天子。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天子向一个普通的老头子下跪,这要是传了出去,皇家的威严何在?国家的体统何在?万一有人拿这个做文章,说皇帝都随便给人下跪,那天下臣民,是不是也可以不把皇帝当回事? 管家越想越怕,他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他思来想去,终于鼓足了勇气,找到了刘太公。他先是跪在地上,磕了个头。 刘太公奇怪地 说:“你这是做什么?有话就说。” 管家恭敬地 说:“太公,有句话,小的不说,是为不忠。说了,又怕您老人家怪罪。但事关江山社稷,小的不敢不言。” 他接着说道:“您看,陛下虽然是您的儿子,但他更是天下的主君。您呢,虽然是陛下的父亲,但也是陛下的臣子啊。哪有主君给臣子下跪的道理?您这样接受陛下的跪拜,是会折损陛下的天威的!” 一番话说得刘太公愣住了。 他一辈子都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哪里想过这么多弯弯绕绕。他只知道儿子是皇帝了,出息了,但还是自己的娃。经管家这么一点拨,顿时一身冷汗。 是啊,儿子现在是天子了!自己一个平头百姓,怎能承受得起天子的跪拜?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陷儿子于不义? 想通了这一层,刘太公再也不敢安然稳坐了。 几天后,又到了刘邦前来请安的日子。 当刘邦的御驾遥遥出现在街口时,刘太公穿戴得整整齐齐,手里拿着一把扫帚,早早地等在了大门口。等刘邦的车队走近,他竟然做出一个让所有人大惊失色的举动——他倒退着往后走,准备向着刘邦来的方向,下跪行礼。 刘邦在车里看到这一幕,吓得魂都快飞了。 他赶紧跳下车,几步冲上前,一把扶住了自己的父亲。 刘邦惊慌地 说:“父亲,您这是做什么!您这不是要折我的寿吗!” 刘太公战战兢兢地 说:“陛下是人主,我是臣子。国法在上,不能乱了规矩啊!” 刘邦心里又急又痛。他把父亲强行扶进屋里,可心里的疙瘩却再也解不开了。他明白,父亲说的对,国法不能乱。可让他眼睁睁看着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向自己下跪,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这该怎么办? 回到皇宫,刘邦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满朝的文武大臣。 群臣们议论纷纷,却也想不出什么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君臣大义和父子孝道,在这里,成了一个死结。 就在这时,刘邦的脑中,灵光一闪。 他想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法子,当即颁布了一道诏书。 刘邦威严地说:“人之尊,无过于君父。今,朕为天子,已是人中之极。然朕之根本,源于太公。朕之尊,不可加于太公之上。朕决议,尊奉太公为‘太上皇’!” “太上皇”,一个全新的封号,横空出世。 它的意思很明白:“太”,是“大”的意思;“上”,是在皇帝之上。“太上皇”,就是“皇帝之上的皇帝”。 这一招,实在是太高明了。 首先,它解决了下跪的问题。刘邦是“皇帝”,他爹是“太上皇”。论名号,父亲还在儿子之上。这样一来,儿子拜父亲,就不是君主拜臣子,而是皇帝拜太上皇,合情合理,名正言顺。 其次,它又巧妙地避开了权力的冲突。“太上皇”只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国家的军政大权,依旧牢牢地掌握在刘邦这个皇帝手中。 从此,刘邦再去拜见父亲,君臣之礼和父子之情,再无冲突。刘太公也得以安享晚年,不必再为那些繁文缛节而担惊受怕。 而刘邦这个源于孝心的无心之举,却也影响后世了2000多年。自汉以后,“太上皇”这个称号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