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在昨天的集会上挥舞着拳头愤怒的表示很不理解:为什么我在任时两岸关系这么好,换了“蔡英文和赖清德”却乱成一锅粥,甚至快要滑向战争边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马英九”这番抱怨听起来确实有几分道理,在许多人记忆中的马英九时代,的确是两岸交流的黄金岁月。 他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为两岸搭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那些年,两岸直航从周末包机变成日常航班,大陆游客和经贸往来络绎不绝,双方还签署了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可以说,那个时期有效避免了冲突的引爆点,马英九本人近期率团访陆,重申“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坚持“九二共识”,其个人立场值得肯定。 可是,这份看似风平浪静的“好”,究竟是真材实料的和平根基,还是为今日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问题首先出在岛内治理,马英九的执政风格,与其说是温和,不如说是软弱,无形中为“台独”势力提供了茁壮成长的空间。 比如教育,民进党早就对历史课本动了手脚,试图割裂台湾年轻一代的中华文化认同。 谁知马英九上台后,为了图个“相安无事”,竟对这些“毒教材”不闻不问,形同将塑造下一代的关键阵地拱手让人。 更令人不解的是,他为了展现“和谐”,甚至将陆委会、文宣等要害部门的负责人职位,交给有民进党背景的人士担任。 这无异于把自家军队的指挥权部分交给对手,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官员明里暗里依旧推行分裂主张,让“台独”的声音在体制内扎下了根,也为民进党日后卷土重来铺好了路。 除此之外,马英九在施政中过度强调所谓的“程序正义”,凡事总想着征求民进党的意见。 即便一些事明显对台湾有利、对两岸交流有益,只要民进党一跳出来高声反对,他便可能退缩,比如讨论两岸和平协议,他设置了几乎不可能达成的苛刻前提。 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尊重在野党,实质上却把民进党惯成了一个无需负责的“太上皇”,不仅拖延了许多正事,更助长了其声势,为这个一心搞分裂的政党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水”。 而在与大陆的互动中,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也常常透着一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他的策略好比一根“避雷针”,目的仅仅是避免擦枪走火,但缺乏主动规划两岸未来的魄力。 在一些本可以深化合作的关键节点上,他总是显得犹豫不决,当年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本是经济融合的良机,可在“反服贸运动”的冲击下,马英九政府应对失据,显得被动而妥协,最终功败垂成。 也可以说,他任内未能建立起两岸之间更深层次、更具韧性的互信机制,只是维持了一种事务性的、浅尝辄止的交流。 所以,马英九任内的两岸关系,与其说是真正的“好”,倒不如说是“没有公开变坏”,这份平静,是通过小心翼翼的“回避”和对反对派过度的“客气”换来的。 然而,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恰恰让“台独”思想在岛内坐大成势,他既没有利用执政优势积极推动深度融合,也没有果断清除内部的分裂隐患,最终,让两岸关系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此,当马英九先生今天指责蔡英文和赖清德把两岸关系搞砸时,他没有说错,后者的确在“台独”的死路上狂奔。 但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参与者,他或许更应反思自己的执政得失,如果当年能少一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政治算计,多一些历史担当;少一些对政敌的妥协,多一些为长远计的主动,今天的台湾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大陆方面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追求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诚意从未改变,症结究竟在哪,答案早已不言自明。 而台湾的未来,能否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智慧,摆脱困境,这才是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 【信源】新北举行万人“反恶罢”造势活动 马英九轰赖清德:为何做不到两岸和平——台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