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之祸中的刘据,刘彻,卫子夫不值得同情。因为前几天总是刷到巫蛊之祸。 这场动乱中没有任何人性之光,虽有壶关三老茂和田千秋的上书谏言,其说辞也都是奴言婢语,举着忠孝仁义的虎皮大旗,以尊独夫民贼为基本观点出发而已。也怪不得刘彻的负面评价那么多了。 ●对于即将爆发的流血事件,刘据第一时间不是疏散民众,而是把他们当成了炮灰。这也是他最后能够利用的群体了。 太子引兵去,驱四市人凡数万众,至长乐西阙下,逢丞相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丞相附兵浸(逐渐)多,太子军败,南奔覆盎城门,得出。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败则败矣,强行绑架群众则无耻之极。相比刘据,刘彻的无道和昏聩犹有过之,且极尽反动。 乃赐丞相玺书曰:“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以牛车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诛杀江充后,刘据动用的力量有,“中厩(皇后宫中的车马房)车载射士”,“长乐宫卫”,“遣使者挢制赦长安中都官囚徒,发武库兵”,即囚徒和武库守军。“长水及宣曲胡骑”和任安的北军调动失败,随后,“驱四市人凡数万众”与丞相兼自己的堂兄弟刘屈氂大战五天。 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日江充反。乃斩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遂部宾客为将率,与丞相刘屈氂等战。 ——《汉书·武五子传》 刘据战败是实力不济,所领部属皆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身边的重要人物只有老师石德、门客张光、囚犯如侯,又无其余人的响应。而刘彻动用的是三辅(京兆、冯翊、扶风)县兵,失败也是情理之中。 长安中扰乱,言太子反,以故众不附。太子兵败,亡,不得。 ——《汉书·武五子传》 ●对于刘据的死,刘彻自然是悔恨不已。巫蛊之祸中几乎所有的参与者也都被他处死,这明显就是在泄愤、报复,可以说刘彻与猴赛因有的一比。 思子宫的建立就是鳄鱼流下了对权利贪婪的眼泪。怯懦、阴险、虚伪。完全没有对祸乱中上万死者的愧疚。怪不得看惯西汉生死的司马迁会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相比司马迁,班固也有着古人习惯于将成败归咎于天的臭毛病。 “巫蛊之祸,岂不哀哉!此不唯一江充之辜,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焉。” 和巫蛊之祸相比,玄武门之变就显得温和和智慧多了。当然,刘据久居深宫没法和李世民比。 ●《汉书》没有,而《资治通鉴》上倒是记载了刘彻发兵长安之际,再次派使者召太子,使者担心被杀,不敢进长安,半路返回,谎称太子谋反。这一幕多么熟悉呀!当初李陵兵败,被迫投降匈奴。刘彻派公孙敖去匈奴寻回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自称捉到匈奴,言李陵帮匈奴练兵,结果李陵被夷三族。刘彻所用非贤才。 上曰:“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乃使使召太子。使者不敢进,归报云:“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上大怒。 ——《资治通鉴·汉纪·巫蛊之乱》 ●任安受太子符节而不发兵,被刘彻认为有观望之嫌。判处腰斩。还有人说任安要怎么才能活下来?其实这个简单,任安领兵杀光刘彻全家上下,后期刘彻的执政相当差劲,天下苦刘彻久矣,响应他的人应该不少。这个还真有人这么干过。 莽通诛杀如侯有功被刘彻封为重合侯,刘据派人假传圣旨释放长安囚徒,如侯就是其中之一。并被刘据赐予符节调动长水及宣曲胡骑,被莽通揭破。也不知道刘据为何派一个囚犯去干这种事儿。 巫蛊之祸后,刘彻清算江充,莽通担心受到牵连,便刺杀刘彻,被匈奴人金日磾挫败。这真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初,莽何罗与江充相善,及充败卫太子,何罗弟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后上知太子冤,乃夷灭充宗族党与。何罗兄弟惧及,遂谋为逆。日磾视其志意有非常,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何罗亦觉日磾意,以故久不得发。是时,上行幸林光宫,日磾小疾卧庐。何罗与通及小弟安成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明旦,上未起,何罗亡何从外入。日磾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日磾得抱何罗,因传曰:“莽何罗反!”上惊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并中日磾,止勿格。日磾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穷治,皆伏辜。由是著忠孝节。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