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722年,一份八百里加急军报震动长安,安南都护府被攻破,叛军首领梅玄成自立黑帝,聚众三十二万人马,还对外勾结三个邻邦国数十万人马声势浩大的准备围攻各州郡县。 含元殿内,唐玄宗李隆基面色铁青,满朝文武垂首不语,无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安南路途遥远,山高林密,瘴气弥漫,中原将士到那里十有八九会水土不服,更何况叛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 "难道朕的朝廷,竟无一人敢为国分忧?"玄宗怒斥道。 就在此时,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老奴愿往。"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六十九岁的宦官杨思勖缓步而出,这位右监门卫将军虽已年迈,但身形依然挺拔。 杨思勖原本姓苏,父亲是罗州俚族首领,母亲出身雷州豪族,六岁那年,家族因卷入地方叛乱被灭,他被阉割后送入宫中,由宦官杨氏收养,虽身份卑微,但他从未忘记岭南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 玄宗眼前一亮:"杨卿需要多少兵马?"杨思勖轻声说:老奴不需朝廷一兵一卒。"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兵部尚书韦抗当即反对:"杨公公虽忠勇可嘉,但叛军三十二万之众,岂能儿戏?" 杨思勖从容道:"臣查阅府库档案,叛军虽号称三十二万,但真正能战者不过五万,其余多为被裹挟的百姓和流民。 梅玄成此人,原是安南一个小部落头目,因与都护府有隙才起事,他能聚集如此多人,全靠许诺攻破州县后平分财物。" 玄宗沉吟片刻:"卿有何妙策?" 杨思勖取出一份详细的计划:"臣需要三样东西,其一、陛下亲笔诏书十份、其二、空白委任状五十份、其三、内库金帛若干。" 得到玄宗首肯后,杨思勖立即启程,他没有走官道,而是乘快船沿江而下,仅用十五日便抵达广州。 到达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岭南五管节度使麾下的都督、刺史,见面就发放御赐金帛,并当场宣读诏书:"平叛有功者,官升三级,赏万金。" 接着他拿出那些空白委任状:"诸位若能助朝廷平叛,这些官职任凭挑选。" 广州都督陈行范第一个响应,献出麾下精兵三千,其他官员见状,纷纷效仿,不出七日杨思勖便聚集了两万精锐。 这些岭南兵不同于中原军队,他们熟悉丛林作战,不惧瘴气,正是平叛的最佳人选。 杨思勖将部队分为三路,第一路由陈行范率领,佯攻叛军主力,第二路绕道偷袭叛军粮道,他亲率第三路精锐千人直扑梅玄成老巢。 同时他派出大量细作混入叛军,散布消息:"朝廷只诛首恶,胁从者既往不咎,主动归降者不但免罪,还有赏赐。" 这一招果然奏效,那些被裹挟的百姓本就不愿造反,听说有活路,纷纷逃散,叛军人数锐减军心动摇。 梅玄成察觉不妙,急忙收缩兵力固守,但他万万没想到,杨思勖会亲自带队,从一条废弃多年的古道杀出。 那是一条当年马援征交趾时开辟的小路,早已荒废,杨思勖凭着儿时的记忆和当地向导,硬是带着千人精锐穿越了这条死亡之路。 当他们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叛军后方时,梅玄成大惊失色,激战中杨思勖虽年近古稀,依然身先士卒,他一刀斩下梅玄成首级,叛军顿时崩溃。 此战过后,杨思勖并未就此罢手,他深知斩草须除根,立即分兵追剿残部,对于顽抗者他手段极其残酷,常施以剥皮抽筋之刑,令叛军闻风丧胆,但对于投降的普通百姓,则一律宽大处理,发放粮食让其返乡。 更为长远的是,他向朝廷建议在安南推行屯田制,让戍边将士就地屯垦,既能自给自足又能稳定边疆,这一建议被玄宗采纳,成为日后安定岭南的重要政策。 三个月后安南完全平定,杨思勖班师回朝时,玄宗亲自出城相迎,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虢国公。 这次平叛的成功,不仅在于杨思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对人心的精准把握,他深知叛军的弱点,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此后十八年,直到他八十七岁去世,安南再无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