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走了25000里,国民党军司令吴奇伟就带队整整追了20000里,谁料,1949年的10月1日,他却赫然站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 吴奇伟1891年出生在广东兴宁一个穷苦人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他20岁那年,也就是1911年,投身广东新军,开始摸爬滚打。1926年北伐战争,他加入国民革命军,打仗不要命,很快就升到团长、旅长。1932年淞沪抗战,他带兵跟日军硬干了三天三夜,名声大噪。1938年万家岭战役,他又冲在前面,抗战功劳不小。可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派系斗争,让他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为啥打仗。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撤离,开始长征。吴奇伟接到命令,带队追击,跑了20000里。刚开始,他觉得自己稳赢,毕竟国民党兵多将广。可追着追着,他发现不对劲。红军那股子韧劲儿太吓人了。有一次在贵州,红军被围得死死的,可愣是靠着拼劲儿突围了,把他看得目瞪口呆。更让他意外的是,红军跟老百姓关系好得不得了。追到一个小村子,村民不仅不怕红军,还主动送吃的送喝的。有一回,他听一个老农说:“红军不抢东西,还帮我们干活。”这话让他心里咯噔一下。 再看看自己这边,部队纪律松散,走到哪儿老百姓躲到哪儿。长征路上,他见识了红军的信念和组织,也见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混乱和不得人心。慢慢地,他脑子里的问题越来越多:自己追的是啥?为啥追?国民党真能救中国吗? 时间来到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吴奇伟早就看透了国民党高层只顾自己,不管百姓死活。农民被重税压得喘不过气,学生上街喊两句口号就被抓甚至被打死。他在广东当司令时,这些事没少见。5月,他下定决心,在粤东发动起义,带着部队投向解放军。他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 1949年10月1日,他站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那一刻,他百感交集。15年前,他追着红军跑遍大半个中国;15年后,他却和这些“对手”站在了一起。耳边传来新中国成立的宣告,他心里明白,这不仅是自己的转变,也是中国命运的转折。 要弄懂吴奇伟的故事,得先说说那段历史。长征是红军的一次战略大转移,1934年到1936年,25000里的跋涉,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硬是走出一条生路。国民党这边呢?蒋介石下了死命令,派了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吴奇伟就是其中一个执行者。可红军硬是靠着信念和智慧,杀出重围。 接着是国共内战,从1945年打到1949年。国民党有钱有枪,可民心丢了。腐败、压迫、打仗打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共产党这边,土地改革、纪律严明,慢慢赢得了人心。吴奇伟的转变,其实跟这个大背景脱不开干系。他看清了谁能带中国走出苦难。 吴奇伟为啥会变?他不是天生就想投共,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长征时,他看到红军的作风和国民党部队的差距,心里有了疑问。抗战时,他打过硬仗,可国民党内部的烂摊子让他失望。到了内战后期,民不聊生,国民党节节败退,他彻底明白,跟着这帮人没前途。 共产党这边呢,也不排斥他这种“半路投靠”的将领。只要真心归顺,能为人民做事,就有容身之地。吴奇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起义后,他没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