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周总理的生母万冬儿,清河县令的千金,不但人长得清丽,性格爽朗,为人精明,处世干练

周总理的生母万冬儿,清河县令的千金,不但人长得清丽,性格爽朗,为人精明,处世干练,深深影响着年幼的周恩来,可惜31岁早逝,那时周恩来才9岁。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江苏淮安周家,是周恩来总理的根。 他的生母万冬儿,1877年生于清河县官宦之家。 父亲万青选时任知县,她排行第十二,人称“十二姑”。 虽是妾室所生,但作为万青选年过六十得来的女儿,倍受宠爱。 这份宠爱打破了当时许多束缚:万青选未强迫她缠足,反而允她读书识字。 小小年纪的万冬儿常安静伴在父亲官轿后的小轿里,随父会客,耳濡目染间,自然习得了待人接物的分寸与智慧。 万冬儿不仅聪明,更显示出治家之才。 当母亲张氏管家力不从心时,年幼的她便开始协助料理家务,逐渐成为万府实际上的“掌家小姐”,处事公允干练,深得人心。 二十岁那年,已算当时晚婚的万冬儿嫁给了淮安周家次子周劭纲。 周家当时家境尚可,其父周起魁在任隶州官职。 万冬儿嫁入不久,相继生下长子周恩来和次子周恩溥。 周家此时添丁进口,一派兴盛景象。 但变故也悄然而至。周恩来出生仅数月,小叔子周贻淦病重无子。 遵循旧俗和公婆之意,深明大义的万冬儿顾全大局,忍痛将襁褓中的周恩来过继给了贻淦夫妇,以续香火。 贻淦婚后不到一年便病逝,幼年周恩来主要由嗣母陈氏抚养。 万冬儿的性格中既有外祖家的温婉豁达,也颇为刚强。 丈夫周劭纲性情温和,随着公婆年迈体衰,周家的日常事务管理逐渐落到了万冬儿肩上。 不幸接踵而至。先是公公周起魁去世,周家遵循厚葬旧习,礼仪繁复耗费巨大,家底几乎被掏空。 紧接着,万冬儿自己的靠山——父亲万青选也撒手人寰。周家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和支撑,陷入了困境。 家庭重担全压在了万冬儿身上。 为了维持周家昔日的体面门风和她恪守的尊严,面对必要的社交应酬,她不得不四处举债,甚至一次次将心爱的衣物首饰送入当铺。 少年周恩来常被母亲带去当铺,亲历了这份艰难。 家中日渐萧条,债主登门。 无奈之下,万冬儿只能带着丈夫和年幼的儿子回到清河县娘家暂避风头。 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 娘家的嫂嫂们,不再如昔日般热情对待这位“十二姑”,世态炎凉显露无遗。 生活的艰辛、沉重的压力、内心的操劳与委屈,严重损害了万冬儿的健康。 她不幸染上了当时几乎无法医治的肺结核。生性要强的万冬儿选择了隐瞒病情,错过了治疗时机。 1907年,在剧烈的病痛与家庭的困境中,这位曾精明干练、努力支撑门户的女子抱憾离世,年仅31虚岁。她的死,给不满10岁的周恩来带来了巨大伤痛。 然而,万冬儿的身后事,却掀起了一场更大的风波,深深刺激了少年周恩来的心灵。 万冬儿的母亲,周恩来那位守旧的外婆,深受封建礼教影响,执拗地坚持要为女儿举办极致哀荣的葬礼:要求楠木棺材,并配“十二朵正花”的棺罩;出殡要“五层麻布七层漆”;还要大做法事。 这对早已负债累累、生活无着的周家而言,是难以企及的重负。周劭纲倾尽所有,勉强凑钱买了一口楠木棺材,便再无余力。 面对周家的窘迫,万老夫人寸步不让。 她强硬地要求所有丧仪必须圆满,否则不得下葬! 巨大的压力与无言的僵持下,万冬儿的灵柩最终未能及时归葬淮安周家祖坟,只能暂时安置在清江浦的一座庵堂里。 这场因盲目守礼而令死者无法入土为安的悲剧,给目睹一切的少年周恩来刻下了终生难忘的烙印。 仅仅一年后,当深爱他的嗣母陈氏病逝时,年仅10岁的周恩来便展现出非凡的主见,力排众议坚持丧事从简,并亲自护送陈氏灵柩回淮安安葬。 而万冬儿的灵柩,则在外婆的坚持和周家的困顿中被暂时冷落,一搁就是二十余年,直到万老夫人也去世后,才得以最终归葬周家坟地。 为了纪念母亲,周劭纲曾试图留住妻子的音容。因万冬儿生前未留照片,他请画师以面貌酷似母亲的少年周恩来为模样,绘制了一幅遗像。 周劭纲长期随身携带,寄托哀思。 遗憾的是,这幅珍贵的画像后来意外遗失了。 周恩来终其一生,对母亲万冬儿怀有深厚感情。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曾动情地对记者说: “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恩情未报!” 1964年8月,周恩来在与家人和亲属谈话时也感慨: “封建家庭一无是处,只有养育我的母亲,给了我一些温暖。” 母亲万冬儿虽然生命短暂,与周恩来共同生活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她的影响却贯穿了周恩来的一生。 她早年在万府展现的出色的管家才能和办事能力,她处理人情世故的练达与得体。 以及她面对家庭巨大变故时所表现出的刚强与无奈,特别是在维持体面背后饱尝的艰辛、在当铺里的无奈、面对债主时的无措、病重时的隐忍,都深深地烙印在幼年周恩来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