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661 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 200 两银票,你

1661 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 200 两银票,你先砍我,钱就归你了!” 刽子手听后大喜,这买卖可干,手起刀落,刽子手赶忙捡起纸团,然而打开后,大惊失色!​ 1661 年夏末,南京三山街的烈日如刀,灼烧着刑场上泛白的青石板,围观的人群层层围绕,有的只是来看热闹,有的却是来目送一位文人最后的背影,那天站在刑台上的,是金圣叹。​ 纸团里哪有什么银票,就三个字 ——“好疼啊”。刽子手气得差点把刀扔了,可脖子上的人头早就滚到了一边,嘴角好像还带着笑。这金圣叹,都到了要死的份上,还不忘涮人一把。​ 他这辈子就没安生过。批《水浒传》,把宋江骂得狗血淋头;评《西厢记》,说比四书五经还耐看。官府说他离经叛道,读书人暗地里把他的评点本翻得卷了边。就说这次被抓,明明是秀才们联名告官,他非要冲在前头,说 “杀头不过碗大的疤,怕什么”。​ 刑场上,他看着围观的人,突然喊要喝断头酒。官差嫌他事多,扔过来一碗劣质米酒。他仰头灌下去,抹了抹嘴,说 “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这话一出口,看热闹的人都愣住了,连官差手里的鞭子都停了停。​ 有人说他疯了,死到临头还耍嘴皮子。可了解他的人知道,这是他的本事。金圣叹一辈子跟文字较劲,把小说戏曲抬到和圣贤书一样的地位,官府容不下他,他就用嬉笑怒骂当武器。就像这 200 两银票的谎话,明明是鱼肉百姓的刽子手,偏要让他空欢喜一场,这何尝不是一种反抗。​ 他临刑前还给儿子写了遗书,说 “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官府以为能从里面找出反诗,结果就这么句家常话。这老头,把生死看得透,偏要在绝望里找出点乐子,让那些想看着他哭的人失望。​ 其实金圣叹早知道自己逃不过。清朝刚坐稳江山,最恨他这种敢说真话的文人。他批的书被禁了,人被安了个 “蛊惑民心” 的罪名。可他偏不按常理出牌,砍头前还要调戏一下刽子手,就像往严肃的刑场上扔了颗石子,溅起的涟漪,让后来人想起他时,不只有叹息,还有点佩服他的通透。​ 那些看热闹的人里,有偷偷藏了他评点的《西厢记》的,回去后把 “好疼啊” 这三个字记了下来。官府想让他死得悄无声息,他偏要用这种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个调皮的背影。文人的骨头,不一定都硬得像石头,有时候裹着层幽默的皮,反而更难被碾碎。​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