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1年9月,第180师宣传科科长安靖荣在敌后艰难转战了100多天后,率领6名

1951年9月,第180师宣传科科长安靖荣在敌后艰难转战了100多天后,率领6名战士顺利归队。1个月后,上级将安科长当做负面典型,直接开除军籍,判处5年有期徒刑。多年后,安科长讲:“祖国母亲永远是母亲。” 回看历史,总觉得很多事都理所当然。英雄就该被铭记,功臣就该受奖赏。但历史往往不按剧本走,充满了褶皱和误解。安靖荣科长的故事,就是这褶皱里,最让人五味杂陈的一道。 提起安靖荣,就必须提志愿军第180师。 这支部队,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里,遭遇了建军史上一次惨重的失利。当时的情况,简单说就是部队被美军穿插、包围,打散了。那场面,现在通过一些新解密的资料和老兵回忆录来看,简直是地狱模式。断粮、缺弹、四面楚歌,天上是嗡嗡叫的敌机,地上是钢铁洪流。 师部下令,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安靖荣,当时的师宣传科科长,一个拿笔杆子的文化人,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得像个老侦察兵。他身边聚拢了6名战士,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战斗队。 敌后117天,这四个字背后是什么? 不是电影,没有主角光环。是真正的“野外求生”。饿了,就挖草根、啃树皮,什么能填肚子就吃什么。渴了,就找石缝里的积水。最难的,是躲避敌人的搜索。美军的巡逻队、南朝鲜的还乡团,像梳子一样来回地刮。他们白天躲在山洞里、密林中,晚上趁着夜色摸索着前进。 安靖荣是这支小分队的灵魂。他懂政治工作,更懂怎么鼓舞人心。在最绝望的时候,他跟大家说:“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毛主席的兵,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找到部队,就要回到祖国。” 他带着大家辨认方向,利用学到的军事常识,一次次地从敌人眼皮子底下溜过去。 有资料中写到细节,说他们有一次实在饿得不行,发现了一小片没收割的土豆。几个人馋得眼都绿了,但安靖荣拦住了,说这可能是老百姓藏的救命粮,我们是人民军队,不能拿。最后,他们只挖了几个最小的,还把随身带的一点盐当做“买土豆的钱”留在了地里。 就这么熬了近四个月,他们衣衫褴褛,形同野人,终于在9月的一天,成功找到了我军的阵地。 回家的喜悦,短暂得像一场梦。 按理说,这是天大的功劳啊。敌后百日穿行,带回了建制,这得是英雄事迹,要上报纸、要戴红花的。可安靖荣等来的,却是冰冷的审查。 一个月后,一纸判决下来,直接把安靖荣从战斗英雄打成了“负面典型”。命令上写着:开除党籍、军籍,判处有期徒刑5年。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要说到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那时候,军队的纪律和规定,带着一种“左”的、极其严苛的色彩。对于从敌后回来的失散人员,审查标准只有一条:你为什么没战死?为什么没被俘? 潜台词就是,能活着回来,是不是因为你贪生怕死,动摇变节了? 在那种“不是英雄,就是狗熊”的二元对立思维下,安靖荣的“成功突围”,反而成了他的“罪证”。上级认为,他在突围中表现出的“灵活性”,是“右倾保命思想”,是没有“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可耻行为”。 他错就错在,他把战士们活着带回来了。 这在当时某些人的眼里,就是一种“政治不正确”。 听着荒谬,但在那个年代,它就这么真实地发生了。它不是孤例,很多从战俘营九死一生回来的志愿军英雄,都背负了类似的十字架。这是时代的悲剧,是一群具体的人,被僵化的、不近人情的教条给错判了。 时间,是最好的解药,也是最公正的法官。 安靖荣在牢里待了5年。出狱后,他成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他很少跟人提起当年的事,不是忘了,是那段记忆太痛。 直到1982年,一股拨乱反正的春风,终于吹散了历史的尘埃。组织重新审查了他的案子,最终推翻了当年的错误判决,为他恢复了党籍和军籍,恢复了一切名誉。 正义虽然迟到了三十多年,但终究还是来了。 这时候,有人问他,当年那么对你,你心里不恨吗? 安靖荣老人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沉默的话。他说:“祖国母亲永远是母亲。” 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 这就是安靖荣老人,或者说那一代人,最朴素也最伟大的地方。在他们心里,“祖国”这个概念,跟某个具体的机构、某个具体的政策,是分开的。 母亲可能会打错孩子,可能会在气头上冤枉你,但孩子能因此就怨恨母亲,不认这个家了吗? 安靖荣的爱,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得失的、最纯粹的赤子情怀。他爱的是这片土地,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这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国家。他把自己的委屈,看作是母亲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失误”。他理解,他原谅,他依旧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