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要学会清掉肠、脾、胃里的 “湿、瘀、积”! 肠息肉,中医治疗讲究健脾化湿,化瘀散结。肠息肉虽然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增生、便血腹胀,但和脾胃肠等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很大。 脏腑里的湿、瘀、积,都可能引发肠息肉。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所以中医治肠息肉时,很注重身体的整体性。 中医觉得肠息肉的发病原因,多是平时饮食不节制、久坐少动、情志不畅等,导致肠、脾、胃等脏腑功能出问题,体内痰湿堆积,瘀血阻滞,食积不化,慢慢形成了息肉。 肠道隐痛,是因为痰湿瘀堵住了肠络,气血不通顺; 腹胀腹泻、大便黏腻,是因为脾虚失运,消化功能变差; 便血或大便带黏液,是因为息肉受刺激破损,痰湿瘀浊混杂而下。 既然肠息肉和痰湿、瘀血、食积有关,那治疗就要健脾化湿、化瘀散结、消积通腑。有个常用的古方子,能根据肠息肉的情况调整着用,比如枳实导滞汤加减,由枳实、大黄、茯苓、白术、神曲、丹参等组成,有化湿消积、化瘀散结的作用。 治疗肠息肉时,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加减减。 方里的茯苓、白术能健脾利湿,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 枳实、神曲能消积导滞,化解胃肠里的食积; 丹参能活血化瘀,疏通肠络,改善肠道循环; 大黄能通腑泻浊,让体内的痰湿、瘀积随大便排出。 不过,治疗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攻伐,毕竟这些消积化瘀的药大多偏峻猛,要是长期用,可能会损伤脾胃正气。所以还得兼顾着加一些补正气的中药,像黄芪、山药、莲子等。黄芪能补气升阳,增强肠道的运化能力;山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让脾胃功能慢慢恢复;莲子能补脾止泻、益肾涩精,既补正气又能辅助固肠。 同时,还可以加一些帮助散结、消瘀的药,比如鸡内金、山楂、莪术等,促进息肉缩小,减轻肠道刺激。这样一来,整个方子既能健脾化湿、化瘀散结,又能补正气,不至于太过攻伐,对肠息肉患者体内的痰湿、瘀血、食积有调理效果,还能呵护身体的正气,让身体在消息肉的同时保持稳定。 但肠息肉的治疗是个综合的过程,得结合饮食调理(比如多吃膳食纤维、少吃油腻生冷的东西)、适当运动(比如散步、揉腹促进肠道蠕动)、保持心情舒畅等多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