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4年,他斥巨资192元,买了一箱茅台,被众人骂傻瓜,可47年后,这箱茅台竟

1974年,他斥巨资192元,买了一箱茅台,被众人骂傻瓜,可47年后,这箱茅台竟让他成为了“千万富翁”!为何?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身为美国华侨的张永贵做了一件让全村人瞠目结舌的事,他竟托熟人,花192元买了一整箱“葵花牌”茅台。 24瓶酒,算下来每瓶8块钱,这笔钱在当时足够一个五口之家省吃俭用半年,就连工厂老师傅的月工资都不过三四十元。 很快这事变传开了,有街坊邻居背地里嚼舌根,说这“海外来的傻子”把钱往辣水里扔,连族里长辈都摇头:“这酒再香,还能比得过黄金?”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47年后,这箱被樟木箱锁了半世纪的茅台,竟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100万英镑,单瓶价格飙到35万,相当于每滴酒液价值一辆自行车。 值得一提的是,张永贵最初买酒纯粹是图个口福,那年他回国探亲,在族宴上尝到茅台,觉得比洋酒更有滋味。 而在那时,供销社主任随口提了句“葵花牌明年就换飞天标”,他也没太在意。 直到他在旧金山华文报纸上看到法国百年红酒拍出天价的新闻,他才猛然意识到:茅台作为中国国酒,若遇上经济腾飞,未必不能复制红酒的传奇。 意识到这点后,便有了开始那件事,这箱酒被买回来后,他仔仔细细用防潮纸裹了三层,锁进潮州老宅的阁楼,连钥匙都换了三把。 时间证明了他的直觉,茅台不仅是消费品,更是时代洪流中的文化硬通货。 这箱酒能成天价,关键在“稀缺”二字,1968至1978年间,“葵花牌”替代“飞天”用于出口,1974年产量尤其稀少,到1975年彻底停产,如今存世的“葵花”茅台,品相完好的不足百箱。 更别说这箱酒历经47年,标签鲜艳如初,连包装箱都保存完好,在收藏界堪称“教科书级标本”。 当年张永贵若真把酒喝光,或者拆箱送人,那么今天的故事就得改写,他的克制与远见,让24瓶普通消费品蜕变成历史见证者。 茅台的身价飞升轨迹,活脱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侧写,1974年每瓶8元,1988年涨到100元,2012年突破2300元,到2021年新飞天茅台零售价站上3000元。 50年份茅台能卖二三十万,1957年的“绿美人”拍出300万天价,1992年汉帝茅台更创下两千多万的拍卖纪录。 此番涨幅背后,是茅台从饮品升级为社交货币、投资标的的过程,请客吃饭开瓶茅台是面子,送礼送茅台是心意,囤茅台甚至成了民间理财新选择。 之前曾有大佬直言:“茅台的泡沫不在股价在酒价”,但挡不住市场对它的疯狂追捧。 2018年张永贵去世前,把这箱酒传给儿子张宗任,2021年拍卖会上,14位中国买家疯狂举牌,把价格从预估的200万一路抬到859万。 而那时,买家们看中的早不是酒本身,35万一瓶的酒,谁舍得真往肚子里灌?他们赌的是茅台作为“液体古董”的升值空间。 就像张永贵当年从法国红酒新闻里悟出的道理:顶级消费品一旦绑定文化认同,就会变成资本游戏的筹码。 有趣的是,村里人听说拍卖结果后,纷纷翻箱倒柜找老酒,有人翻出两瓶1990年代的茅台,发现标签受潮模糊,只能懊恼地灌进自家酒壶。 回看这段传奇,运气固然重要,但张永贵的耐心才是关键,他没学过金融知识,不懂什么“稀缺性溢价”,却深谙“时间杠杆”的力量。 192元在1974年能买250斤猪肉,存银行到现在不过几千元利息,可他选择把购买力凝固在24瓶酒里。 后来,有人效仿他囤酒,却忘了真正的价值不在跟风,而在发现未被共识认可的潜力。 信息来源:读创——一箱1974年茅台拍出903万元!每瓶3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