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位没上过大学,连高中都没毕业的黑龙江农民,拒绝300万美元的挖角,攻克了让美国、日本专家,研究几十年都没解决的农业难题! 2007年,国际种业市场上,一场暗流涌动的交易被一位中国农民果断搅乱。 美国、英国的种业巨头带着300万美元的诱人筹码,找到黑龙江农民姜向涛,只为买断一项足以改写西瓜产业格局的技术专利。 可这位连高中校门都没踏入过的农民,斩钉截铁地拒绝了,让外商铩羽而归。这一拒绝的背后,是他多年心血铸就的农业奇迹,更是深深扎根于心底的爱国信念。 时间倒回1995年,姜向涛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妻子包下土地,带着孩子辛苦劳作,只为勉强维持生计。 看着妻子疲惫的身影,姜向涛决心改变现状,琢磨起制种的门道,还拉着村里的人组建了制种小组。可制种之路布满荆棘,收获的成果寥寥,一家人的生活依旧窘迫。 1998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姜向涛年幼的儿子在瓜地里玩耍时,跑来跟他说:“爸,地里有棵瓜苗可奇怪了,每一节都长着瓜。 ”姜向涛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跑去查看。眼前的瓜苗只开雌花,不见雄花,凭借多年种瓜经验,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就是提高西瓜产量的关键。 他满心欢喜,想着要是能用这瓜苗的种子制种,往后农民种瓜可就轻松多了。可直到秋天,这瓜苗都没长出雄花,无奈之下,他只能找来其他植株的雄花给它授粉,最终收获了138颗珍贵的种子。 第二年,姜向涛满怀期待地种下这些种子,满心以为能迎来惊喜,可那种高效结果的性状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让他大失所望。 但他骨子里那股农民的倔强劲儿上来了,没有气馁,依旧小心保存着当年收获的种子。到了第三年,奇迹再次出现,那特殊的瓜又回来了! 这一发现让姜向涛激动不已,他迫不及待地查阅国际资料,这才知道,自己碰上的是“全雌瓜”,而且在国际上,南瓜和黄瓜的全雌品种早已存在,可西瓜的全雌稳定育种,却是个世界级难题。 知道了难题所在,姜向涛没有被吓倒,反而燃起了攻克它的斗志。他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按照自己摸索出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操作。 寒来暑往,到了第5个年头,他终于成功培育出全雌西瓜。那一刻,他多年的努力总算有了回报。但他没有就此满足,又将目光投向其他西瓜品种的种子,继续投身研究。 又是5年的艰苦钻研,他陆续研究出了这些瓜种的全雌品种。 2005年,怀揣着自己培育出的全雌西瓜标本,姜向涛找到了郑州果树所的谭素英专家。 谭素英看到标本后,惊讶得合不拢嘴,直言这在世界上都未曾出现过,还郑重叮嘱他一定要保护好种质资源,建议他去找国内知名的瓜类研究专家吴明珠。 吴明珠见到姜向涛的成果后,同样欣喜万分,要知道,日本研究全雌西瓜十几年都未能成功。 她紧紧握着姜向涛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小姜啊,你这是给国家立了大功,可千万不能让外国人把咱这宝贝种质资源偷走。” 不仅如此,吴明珠还为他争取到专门的研究基地,安排他前往海南开展研究。有一次台风来袭,吴明珠不顾自己的大棚被吹得七零八落,第一时间跑去保护姜向涛的两个大棚。 吴老的举动让姜向涛深受感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技术的决心。 姜向涛培育全雌西瓜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大洋彼岸。2007年和2012年,美国和英国的农业专家先后找上门来,开出300万美元的高价,企图买断他的专利。 面对这笔足以改变家族命运的巨额财富,姜向涛没有丝毫犹豫。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吴明珠院士殷切的嘱托,浮现出自己多年来在瓜地里的辛勤耕耘,浮现出无数农民期盼丰收的眼神。 他斩钉截铁地回应:“这技术是国家的,是无数中国人汗水的结晶,我绝不能为了钱卖给你们。我的瓜,就该长在中国的土地上,让中国的农民受益。” 拒绝了外资后,姜向涛做出了一个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将自己耗费半生心血培育出的23个优良品种的亲本材料,毫无保留地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他说,这是他对吴老的承诺,也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农民,对这片土地应尽的责任。 如今,姜向涛已74岁高龄,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可他对育种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每天,他依旧穿梭在自己的七个大棚里,仔细观察着300多个瓜类品种的生长情况,认真记录各项数据,精心收集成熟的种子。 他培育的全雌西瓜种植面积早已超过500万亩,为农民直接增收超过20亿元,种子还远销国外,成为中国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而他,又一头扎进了甜瓜育种的新挑战中,一心只为培育出更多优质的瓜类品种,让中国的土地上结出更多甜蜜的果实 。 信源:澎湃新闻——他的二十余载“南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