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后养不起,想起村里有个刚丧子的贫农,竟连夜把儿

古今漫谈 2025-08-08 13:49:22

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后养不起,想起村里有个刚丧子的贫农,竟连夜把儿子送给贫农!而贫农如获至宝,对孩子视如己出!但万万没想到,40年后,这个孩子会让他泪流满面! 

那年冬天,内蒙古的寒风卷着沙石拍打在一间低矮的土坯房上,四十六岁的董栋小裹着露出棉絮的旧袄子,蹲在墙角发愣。

这年夏天,他刚经历丧子之痛,两个儿子被急病夺去性命,媳妇受不住打击改嫁他乡。

村里人都说这汉子算是废了,整天守着空屋子活像丢了魂。

腊月二十三那晚,北风刮得最凶的时候,院门突然被拍得砰砰响。

董栋小抄起煤油灯往外照,只见同村的王二柱夫妇抱着个裹得严实的襁褓。

两口子搓着手哈白气,说家里添了第四个小子实在养不起,求老董发发善心。

借着油灯的光,董栋小瞅见襁褓里的小脸冻得发青,伸手一摸,孩子脑门烫得吓人。

这汉子二话不说把人让进屋,翻出存了半年的鸡蛋换了退烧药,等孩子退烧睁开眼,黑葡萄似的眼珠子滴溜溜转。

董栋小摸着孩子细软的胎发,给起了个大名叫永在——盼着这娃能陪自己过完下半辈子。

打这天起,村里人常见老董背着竹篓满山转,开春挖野菜,夏天逮蚂蚱,秋天收野果,就为给永在换口奶喝。

有回实在没法子,他把家里养了两年的大肥猪牵到集上,换了三袋奶粉两包白糖。

邻居老李头看不下去:"你个光棍汉图啥?将来娃长大认不认你还两说呢!"

董栋小蹲在门槛上卷烟叶子:"认不认是他的事,养不养是我的事。"

永在七岁那年,村里小学来了戴眼镜的周老师,这孩子趴在教室窗户上偷听,被老董逮个正着。

第二天,董栋小拎着半筐山核桃找校长,求着让永在旁听。

从此村里多道风景:天不亮就看见老董扛着镢头下地,永在背着碎布拼的书包跟在后头,孩子争气,期末考了全乡第一,奖状拿回家贴在掉皮的土墙上,老董蹲在灶台前烧火,火光映得脸上皱纹都在笑。

初三那年冬天,老董咳血咳了小半月,永在攥着录取通知书要撕,被老董拿笤帚疙瘩抽了屁股:"你要敢不念书,老子现在就跳河!"

后来乡里大夫说这是累出来的肺病,得静养。

永在每天放学跑二十里山路,给父亲煎药喂饭。半年后老董能下地了,永在的成绩反倒冲到了年级前三。

高考放榜那天,县里敲锣打鼓送来喜报,永在抱着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哭得打嗝——师范生不用交学费,还能领伙食补贴。

老董把炕席底下压了十八年的红布包翻出来,里头是卖猪那年存下的两百块钱。

临开学前夜,爷俩就着咸菜啃窝头,老董说:"到了城里别省嘴,爹还能动弹。"

大学四年,永在的饭票总换成粮票往家寄,毕业那年正赶上部队招人,他二话不说填了参军表。新兵连训练时,别人喊累他偷着乐——比起父亲抡镐头的日子,这算啥苦?

十年工夫,愣是从列兵干到了上校。驻地从天津换到北京,他头件事就是把老父亲接进城。

如今住在部队家属院的老董成了名人,早上练太极有人陪,晌午下棋有人让,晚上看新闻有人讲解。

永在出差开会都带着老爹,天安门城楼爬过,故宫门槛摸过,长城砖缝里还卡着老董的烟袋锅。

有回参观军事博物馆,老爷子盯着坦克直咂嘴:"这铁疙瘩要搁当年,咱村打井就不用愁了。"

去年开春,老董半夜起炕摔了腿,永在请了长假守在床边,喂饭擦身端夜壶。

护士看不下去:"首长,我们雇护工吧?"

永在拧着热毛巾:"当年我拉裤裆里,我爹可没嫌脏。"老爷子躺在病床上眯着眼笑,皱纹里都是光。

这爷俩的故事传开后,报社记者来采访。

永在从军装内兜掏出张泛黄的照片:三十年前的老屋门前,缺牙的孩子举着奖状,佝偻的汉子笑得见牙不见眼。

记者问咋不带老父亲享清福,永在摸着照片说:"小时候爹背我看病,现在我背他看天安门,这叫传承。"

这些没血缘的亲情就像大青山上的野榆树,看着不起眼,扎的根比谁都深。

0 阅读:351
古今漫谈

古今漫谈

解锁无限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