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哪去了?湖北武汉,女子发现自己19岁的儿子突然做了隆胸,大概有B罩杯左右,听到这个消息时,感觉整个天都塌了,女子表示:儿子有智力障碍,智力相当于五岁孩子,而医美机构却忽悠孩子,隆胸后可以直播赚钱! 卢女士掀开儿子的衬衫时,指尖的颤抖震得纽扣叮当响——19岁的男孩胸前,两个B罩杯的假体像凭空长出来的瘤子,边缘的缝合线还泛着红肿。 更让她窒息的是网贷账单:三万本金,两年利息七千,收款人是武汉那家医美机构,而签字栏里,是儿子歪歪扭扭的名字,这个智力只相当于五岁孩子的青年,根本认不全那些数字。 这场荒诞的手术,藏在聊天记录的字缝里。儿子找工作时刷到机构广告,对方发来的消息像撒网:“做完隆胸直播赚钱,比打工强多了。 ”他回“我没钱”,对方秒回“可以网贷,我们帮你办”。后来警方调取的监控显示,机构派车接他那天,他穿着不合身的外套,手里攥着张写着“直播”的纸条,那是他从电视上抄下来的词。 护士问“你知道手术会留疤吗”,他只会重复“赚钱给妈妈买糖”。 法律文书里的漏洞比手术切口更刺眼。《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明白白写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手术需监护人签字,但机构存档的“知情同意书”上,只有儿子按的红手印,日期栏填的还是他生日。 更讽刺的是,为他办理网贷的专员,在审核材料时备注“客户表述不清,但有消费意愿”。这些环节像串起来的筛子,专门漏过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类似的“精准围猎”早有苗头。去年成都一起案例里,智力障碍者被诱导做了六次瘦脸针,账单寄到家里时,家长才发现孩子背上五万债务。 北京某医美机构甚至培训话术:“对反应慢的客户,多提‘变美=赚钱’,少说风险。”这些套路像定制的陷阱,利用认知缺陷者对“钱”的朴素渴望,把医疗行为变成收割工具。 卢女士带着司法鉴定报告找上门时,机构负责人正对着镜头直播“诚信经营”。“他看起来挺正常的呀。”对方摊手的动作,和聊天记录里诱导儿子的语气如出一辙。 直到警方出示智力评估结果——言语理解能力相当于4岁8个月,操作智商52分,负责人的笑容才僵在脸上。 这时大家才发现,机构墙上挂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示范单位”牌匾,是花钱买的山寨奖项。 修复手术比隆胸更麻烦。医生说假体取出后,胸壁组织的损伤可能终身存在。卢女士看着儿子术后疼得啃枕头,突然想起他小时候总把糖果塞给她,说“妈妈吃”。 现在他胸口缠着绷带,还在喃喃“赚钱买糖”。这句傻话像根针,扎破了所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当医美机构把手术刀对准最无力反抗的群体,所谓的“变美”,不过是裹着糖衣的伤害。 网贷平台的催款短信还在发来,每条都带着鲜红的“逾期”字样。卢女士的律师正在收集证据,准备起诉机构非法行医、网贷平台违规放贷。 但她更想知道,那些在审核表上签字的人,在培训会上记笔记的人,午夜梦回时会不会想起,那个穿着旧外套的男孩,攥着纸条坐进他们车子的时候,眼里闪着的光,和所有想让妈妈开心的孩子没两样。 现在儿子胸口的疤痕开始增生,像条丑陋的虫子。卢女士每天给他涂药膏,他就乖乖坐着,偶尔问“糖买了吗”。她不敢告诉他,那些骗他的人可能只会罚款,也不敢说疤痕可能消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