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没上过大学,连高中都没毕业的黑龙江农民,拒绝300万美元的挖角,攻克了让美国、日本专家,研究几十年都没解决的农业难题! 姜向涛,黑龙江林甸县的一个老农民。光看简历,那可太普通了,没上过大学,高中都没念完。但在2025年的今天,这位年近75岁的老爷子,却是咱中国农业圈里一个响当当的“扫地僧”。 为啥这么说?因为他干成了一件大事。他愣是凭着一股子农民的犟劲,攻克了“全雌西瓜”的培育难题。 这东西,美国、日本的农业专家,动用了那么多先进设备和科研经费,研究了几十年都没搞定。 1995年老姜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包了几亩地种菜,家里孩子多,日子过得紧巴巴。他脑子活,觉得光靠种大路货不行,得搞点有技术含量的,就琢磨起了种子研究。 村里人怎么看?基本都是当笑话听。一个农民,不好好种地,要去搞科研?这不是天方夜谭嘛。但老姜这人,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他还真就拉着几个愿意信他的老乡,建了个“制种小组”。 头几年,那叫一个惨。玉米、豆角啥都试了,收成还不如正经种地,连养家糊口都费劲。转机出现在1998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天,他儿子在瓜田里玩,突然指着一株瓜苗大喊:“爸,快看,这棵瓜苗每片叶子下都长了个小瓜!” 老姜跑过去一看,心怦怦直跳。我的天,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节节瓜”吗?这要是能稳定下来,产量得翻多少倍?他立马把这株瓜苗当宝贝一样供起来。可怪事来了,这株瓜苗从头到尾,只开雌花,一朵雄花都没有。没有雄花授粉,这瓜怎么传宗接代? 眼瞅着季节要过了,老姜急得团团转,最后没办法,只能从别的普通西瓜上找来雄花,小心翼翼地给它授了粉。秋后一算,就得了138颗种子。这138颗“独苗”,就是一切的开始。 第二年种下去,结果让人失望,神奇的“节节瓜”特性消失了。很多人可能到这就放弃了,但老姜没。他把这一年结的瓜籽又收起来,第三年接着种。奇迹,就在这时候发生了!那种节节开花、节节结果的现象,又回来了! 老姜虽然学历不高,但他爱琢磨。他上网查了大量资料,一个新名词跳了出来——“全雌株”。他这才明白,自己无意中碰上的,是一个世界级的农业难题。这下他更来劲了,一头扎了进去,没日没夜地泡在地里。 从发现到初步成功,整整五年。到2005年,老姜觉得自己的瓜“修炼”得差不多了,得找个大专家给“把把脉”。他揣着自己种的瓜,南下三亚,找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甜瓜大王”的吴明珠。 吴院士一辈子跟瓜打交道,见到老姜的“全雌西瓜”时,又惊又喜。她告诉老姜:“你这个东西,是世界首创!美国和日本搞了那么多年都没成功。你一定要保护好咱们自己的种质资源,这口气,得为中国人争!” 吴院士不光是口头鼓励,还直接给老姜提供了最宝贵的南繁育种基地。有一年海南刮台风,吴院士自己的实验大棚被吹得稀烂都顾不上,第一时间想的是保住老姜那两棚比金子还珍贵的育种材料。这份情谊,让老姜这个东北汉子感动得直掉眼泪。 后来,美国和英国的公司直接亮出了底牌:300万美元,买断你的专利和所有种子! 十几年前的300万美元啊!对任何一个农民来说,这都是一笔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足够几辈子衣食无忧了。 但姜向涛是怎么选的?他几乎没有犹豫。他说:“这东西不是我一个人的,是这片土地给我的,是国家给我的。没有国家,没有吴院士这样的专家帮我,我啥也不是。这是中国人的心血,不能便宜了外国人。” 他不仅拒绝了天价诱惑,还做了一个更让人敬佩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他把自己耗费十几年心血培育出的23个成熟的全雌西瓜品种,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种质资源库。一分钱没要。 这就是最朴素,也最震撼的家国情怀。 如今,74岁的姜向涛老爷子,依然没闲着。他还是那个爱在地里转悠的黑土地农民。就在去年,他又成功培育出了4个新品种。现在他手里的优良品种,加起来有几十个了。 全雌西瓜好在哪?普通西瓜有雄花有雌花,雄花开完就败,不结果,老百姓叫“谎花”,白白浪费养分。全雌西瓜没有一朵“谎花”,每一朵花都能结一个瓜,产量自然高。而且因为养分集中,种出来的瓜,果型饱满,条纹清晰,几乎没有歪瓜裂枣。你切开看,汁水丰盈,从瓜心到瓜边,甜得非常均匀,籽还特别小。那口感,清甜爽脆,没有一点纤维感。 这些年,为了防止技术和种子外泄,老姜也是操碎了心。总有人偷偷摸摸想来他的地里“顺”点种子,但从没得手过。他说,守着这些种子,就像守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好像他们都上过大学一样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