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第一个倒下的是乌克兰,没想到是瑞士,经此一役,瑞士金融业几乎完蛋了。 瑞士

燕纸 2025-08-11 15:17:25

本以为第一个倒下的是乌克兰,没想到是瑞士,经此一役,瑞士金融业几乎完蛋了。 瑞士金融业牛气冲天靠的就是中立加保密这俩法宝,从上世纪30年代起,瑞士银行法就铁板钉钉,保证客户隐私,富豪们把钱往这儿一塞,觉得稳如泰山。 全球政要、明星、企业家蜂拥而来,瑞士虽小,却成了财富天堂,国民人均收入顶尖,日子过得滋润。 俄乌冲突前,瑞士管理着全球近2万亿美元离岸资产,银行业贡献了国家GDP的5%以上,瑞信和瑞银两大巨头稳坐头把交椅。 瑞士人总吹嘘自己不掺和国际争端,专心做钱生钱的生意,可谁想到2022年2月俄乌开打,一切都变味了。 冲突一爆发,西方国家群起制裁俄罗斯,冻结资产、禁运能源啥的,瑞士起初还想保持中立,嘴上说不参与军事援助,可压力山大,美国欧盟天天敲门,瑞士议会扛不住,3月就宣布跟进制裁。 瑞士冻结了俄罗斯在境内的75亿瑞士法郎资产,还把700多名俄寡头踢出银行系统,禁止俄飞机过境,这下子,中立面纱没了,俄罗斯气炸了,直骂瑞士“伪君子”。 普京政府反击,列瑞士为不友好国家,俄富豪们眼睁睁看着钱被锁死,全球富豪一看,瑞士银行也不保险了,谁知道下次轮到谁?资金开始小规模外流,可这只是冰山一角。 更要命的是,瑞士银行早就有前科,信誉早就裂缝了,2014年,美国司法部盯上瑞信,指控它帮美国富豪逃税,藏匿资产,瑞信顶不住,认罪交了26亿美元罚款,还交出上千客户名单。 这事儿闹大,打破了瑞士保密神话,美国人气得跳脚,觉得银行出卖了他们。 快进到2021年,瑞信又爆雷,先是Archegos资本爆仓,瑞信亏了55亿美元;接着Greensill供应链丑闻,又蒸发100多亿,投资者信心动摇,股价一路下滑。 俄乌冲突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2023年3月,瑞信股价崩盘,跌到历史低点,储户蜂拥提款,银行差点挤兑。 瑞士政府慌了,强行撮合瑞银收购瑞信,交易额30亿瑞士法郎,瑞银吞并了老对手,可这等于宣告瑞信百年老店关门。 收购后,麻烦没完,瑞银继承了瑞信的烂摊子,面临全球监管审查,美国又追着要更多逃税客户资料。 瑞士金融监管局FINMA下手重,罚款不断,银行成本飙升,富豪们彻底醒悟,钱放瑞士风险太大,转向新加坡、迪拜、香港这些新兴中心。 新加坡银行法宽松,政治稳定,2022年吸引了上千亿资金流入;迪拜免税天堂,吸引中东石油钱;香港靠着亚洲增长,吸纳中国富豪。 数据显示,2022年2月到年底,瑞士银行资金净流出1230亿瑞士法郎,2023年继续外逃500多亿。 瑞士银行业就业大缩水,裁员上万,以前年薪百万的银行家,现在不少转行做顾问或失业在家,日内瓦、苏黎世这些金融城,办公室空荡荡,房价都跌了。 这事连锁反应大,瑞士经济依赖金融,银行业萎缩拖累旅游、奢侈品,国民日子紧巴巴,政府想补救,2024年推新法加强监管,可晚了,信誉丢了难捡回。 俄罗斯那边,普京没闲着,鼓励俄企把钱转到友好国家,伊朗、印度成了新宠,全球财富格局变了,亚洲崛起快,瑞士从金融霸主滑到二线。 想想看,瑞士曾托管全球四分之一离岸财富,现在份额缩水20%,瑞银虽撑着,可市值蒸发数百亿,股东们叫苦连天。 欧洲其他国家也受波及,卢森堡、列支敦士登这些小国银行开始自查,怕步后尘。 整个过程,从俄乌引爆制裁,到银行丑闻爆发,再到资金大逃亡和收购重组,环环相扣,瑞士自以为中立能两边讨好,结果夹在美俄间,信誉崩塌。 后果就是金融业规模缩水三分之一,就业岗位少了两成,富豪们学乖了,分散资产成了新潮流。瑞士现在苦哈哈反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总的看金融世界变幻莫测,大家多学着分散风险,国家诚信才是硬通货,前景依旧光明。

0 阅读:83
燕纸

燕纸

喜欢我的朋友请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