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要收复新疆,头一道坎就卡在钱上。那会儿西征军在前线快断粮了,士兵手里的枪都快举不动,他在兰州急得满嘴燎泡——没银子,别说打仗,人都留不住,新疆就真要成别人的了。 想借钱,德国泰来银行主动递话,说能借1000万两。换旁人早接了,左宗棠却摇头:“要借,就借英国汇丰的。”手下懵了:“英国人不是帮着新疆的阿古柏吗?”老左心里有谱:用他们的钱打他们支持的人,一来解燃眉之急,二来让他们掂量掂量,再帮阿古柏划算不? 可英国人一开始不接茬。左宗棠有招,把德国泰来的福克请到兰州,天天好酒好肉招待,还故意让报社登消息:“左大帅要跟德国借钱西征。”这招真灵,英国人怕德国占了先,松口了:1000万两能借,但得两江总督沈葆桢盖章,用海关税作抵押。 左宗棠起初挺有底:“当年在福州帮过沈葆桢,十几年的交情,他能不帮?”哪成想,沈葆桢犯了难——月息一分,一年利息就120万两,用海关税担保,万一还不上,这责任担不起。更巧的是,李鸿章听说了,他本就主张把钱投海防,赶紧给沈葆桢写信:“借高利贷打仗,这不是耗国力吗?” 沈葆桢一看信,更犹豫了。后来胡雪岩亲自去江宁求情,他直接拒了,还上奏朝廷弹劾左宗棠。消息传到兰州,左宗棠心里不是滋味,手下骂沈葆桢讨好李鸿章,他却叹气:“连沈葆桢这样的人都反对,西征的路是真难走啊……” 好在朝堂上吵到最后,朝廷拍了板,调整了担保方式——不再单靠两江海关税,改由户部统筹,从多个省份的协饷和海关收入里挪款项还款,等于把责任分摊了。这么一来,汇丰银行才松口,1000万两总算落了地。 你看,单是借这笔钱,就过了洋人权衡、同僚阻挠、朝堂辩论这一道道关。收复新疆的难,从筹钱开始,就没让人喘过一口气。这背后,是一个国家在危局里的拉扯,更是左宗棠咬着牙的坚持。 要是你在当时的朝堂,会站“塞防”还是“海防”?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关注我,接着讲左宗棠带着这笔钱,怎么在新疆打出漂亮仗。
1885年,74岁的左宗棠病故,众大臣定谥号却犯了难,连拟4个,慈禧仍不满。焦灼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