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专家:中国市场是稳定与机遇的灯塔

亚太日报 2025-08-12 22:10:01

亚太日报特约评论员 泽米尔·阿万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 全球汽车行业正处于十字路口 —— 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贸易惯例,还重塑了全球贸易路线、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国际竞争的态势。 欧洲的汽车巨头,尤其是德国的宝马、奔驰以及大众,发现自己的处境越来越不稳定,因为进入美国市场的欧洲产汽车正在被征收高额关税。这些关税最初定为 25%,最近通过欧盟与美国之间的协议降至 15%。然而,许多专家仍然怀疑,这种临时性的宽免措施是否足以遏制这些贸易政策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经济不确定性。但在此背景下,有一个市场却成为稳定和机遇的灯塔 —— 中国。 美国-欧盟的关税困境:竞争力危机 自特朗普政府对欧盟生产的汽车大幅提高关税以来,美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后果迅速而严重。传统上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德国汽车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作为德国汽车业的中坚力量,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在 2025 年上半年的盈利锐减。宝马的集团收入下降了 8.2%,净利润骤降 29%。梅赛德斯-奔驰的净收入从上一年的 61 亿欧元大幅下降到仅有 27 亿欧元。同样,大众集团虽然没有受到像德国同行那么严重的影响,但其销售收入也略微下降了 0.3%,旗下豪华品牌保时捷更是出现了大幅亏损。 关税加上不断上涨的能源成本和劳动力支出,削弱了欧盟汽车业的竞争力。受美国钢铝关税影响,上游供应商将增加的生产成本转嫁给制造商,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的一份报告强调,2024年,德国将向美国出口45万辆汽车,同时在美国工厂生产84万辆汽车。这种跨境生产模式曾被视为欧盟汽车工业的支柱,但现在却因为美国的关税政策而受到威胁。 向中国转变: 稳定、增长与技术创新 鉴于这些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德国汽车制造商已开始转向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有望带来更稳定的监管和更清晰的增长前景。中国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已成为汽车创新、生产和销售的重要枢纽。事实上,中国汽车工业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在未来交通领域--电动汽车(EV)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支持的激励措施下,中国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使其在生产和技术研发方面都领先于欧盟。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战略体现了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该公司正在大力投资本地生产,并与中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加快电动汽车的普及。大众汽车首席财务官阿尔诺-安特利茨(Arno Antlitz)表示,对在中国扩大本地平台与加强电池合作充满信心。此外,宝马也正在与中国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 (Momenta )合作,共同开发适合本地市场的下一代驾驶辅助系统。该公司的中国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BBA)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 其沈阳工厂自成立以来已生产了600多万辆汽车。 这些合作体现了汽车行业的大趋势:欧盟越来越依赖中国在电池技术、规模生产能力与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以保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以性能优势和豪华魅力著称的保时捷以及梅赛德斯-奔驰也在加强对中国市场的关注,这不仅是为了销售,也是为了创新和技术突破。德国著名汽车专家费迪南德-杜登霍费尔曾强调 “汽车行业的未来在中国”,并指出中国在电池技术方面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电动汽车基础设施也在迅速扩张。 欧盟与中国: 优势比较概述 欧盟和中国虽然都是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实力和竞争优势。欧盟的汽车工业,尤其是德国制造商,以其卓越的工程技术、品牌声誉和对高性能汽车的专注而闻名。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和奥迪等品牌长期以来一直与质量、豪华以及创新设计联系在一起。面对日益增长的向电动能源转型的压力,这些公司正致力于将其传统优势与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未来需求相结合。 然而,尽管欧盟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市场渗透率和技术规模方面却落后于中国。中国的比亚迪(BYD)、北汽新能源(NIO)和吉利汽车(Geely)已经在电动汽车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为国内和国际市场生产价格低廉、质量上乘的电动汽车。此外,中国在国家支持下积极推动电池生产和研究,使其汽车制造商在全球可持续能源竞赛中占据了优势。 然而,尽管欧盟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市场渗透率和技术规模方面却落后于中国。中国的比亚迪(BYD)、北汽新能源(NIO)和吉利汽车(Geely)已经在电动汽车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为国内和国际市场生产价格低廉、质量上乘的电动汽车。此外,中国在国家支持下积极推动电池生产和研究,使其汽车制造商在全球可持续交通竞赛中占据了优势。、 中国的优势不仅限于生产。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塑造汽车行业的未来,其政策旨在促进电动汽车的采用,为消费者提供激励措施,并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中国拥有 130 多万个充电站,远远超过欧盟与美国的总和。这使得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消费者体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为在中国,电动汽车车主面临续航焦虑或充电困难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相比之下,欧盟汽车行业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受到了监管分散以及技术应用步伐缓慢的阻碍。虽然欧盟有雄心勃勃的电动汽车应用目标,特别是欧洲绿色协议和欧盟委员会推动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但欧盟汽车制造商仍在努力跟上中国快速发展的步伐。此外,欧洲高昂的生产成本以及对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赖,也使欧洲消费者向电动汽车过渡的成本更加高昂。 前进之路: 欧盟与中国的合作 面对这些挑战,欧盟汽车制造商显然必须加强与中国的联系。欧盟不能在电动汽车的竞争中落后,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机会,不仅可以进入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还可以从中国的技术创新和成本效率中获益。通过合作,欧洲和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可以集中资源,克服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和地缘政治不稳定所带来的挑战。 目前已经有迹象表明,两地之间的合作正在加深。宝马与 Momenta 的合作,以及大众对中国本地生产的日益依赖,仅仅是一个开始。进一步合作的潜力巨大,尤其是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和智能生产领域。欧盟汽车制造商可以学习中国在扩大电动汽车生产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成功经验,而中国则可以从欧洲在豪华车设计方面的工程技术与专业知识中获益。 欧盟必须将与中国的关系视为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而非竞争关系。长期以来,欧洲品牌一直是质量和声誉的代名词,而现在它们可以利用中国的规模和创新来保持领先地位。反之,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也可以通过与欧洲知名品牌合作,进入欧洲市场并赢得声誉。 中欧合作的动力 在贸易政策日益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的今天,欧盟的汽车产业正处于十字路口。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破坏了传统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并迫使德国汽车制造商寻求其他市场。对这些制造商来说,中国是最有希望的机会,因为中国不仅拥有广阔且不断增长的市场,还拥有尖端技术和生产能力。通过深化合作,欧盟和中国可以实现双赢,使双方受益,并在日益电气化的汽车市场中增强全球竞争力。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亚太日报

亚太日报

全球视野、传播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