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盛锡福”门市部,创始人刘锡三看见因一位营业员态度冷淡,顾客没买帽子便拂袖而去。没想到,刘锡三立即对态度生硬的营业员进行了批评,不客气地说:“你要学会笑,我从来没见你笑”。 盛锡福是刘锡三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店,他对这个品牌注入了很多精力和心血。 盛锡福,是著名的帽子老字号,曾被誉为中国“帽业之冠”“帽子大王”。 盛锡福生产的帽子以用料考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品质优良而著称于世,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盛锡福是1911年在天津创办的,它的创始人是刘锡三。 刘锡三是山东掖县沙河镇人,家中世代务农。小时候,读过几年书,后来因为家里太穷而上不起学,只好帮父亲在地里干活。 后来因为家乡受灾,刘锡三在跟着别人一起到青岛打工。 起初,刘锡三在外国人开的茶房工作,刘锡三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他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英语后就被常来茶房的一个美国人邀请到他的洋行工作。 刘锡三在洋行采购部的主要工作是收购草帽辫。 所谓草帽辫,是用于制作草帽的重要半成品,以麦秆手工编织而成。 洋行把它收来,运到国外制成草帽再返销我国,以获高利。 刘锡三在洋行里干了几年,对草帽辫的质量好坏、品种和产地,以及草帽的制作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刘锡三发现,洋行用低廉的价格收草帽辫,运到外国加工成草帽,再返销回中国时,它们的身价已经翻了几十倍。看到了中间环节的高额利润,他有了自己生产草帽的想法:“中国人的钱,干吗让外国人赚去?不如自己干。” 于是,刘锡三一面潜心学习行业里的各种规则和技巧,同时省吃俭用攒下了创业资金。 1911年,刘锡三同友人合资在天津估衣街开办了“盛聚福”小帽店。 当时由于资金有限,小帽店仅有三个工人。 这个时候正值民国元年,人们剪掉清朝遗留的长辫,摘掉瓜皮小帽,需要有新式衣帽替换。刘锡三看准了这股求新求美的潮流风向,不误时机地向社会推销欧美式的“时帽,”并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 做了一段时间后,刘锡三与朋友分开,“盛聚福”的生意全落到了刘锡三一个人的手里,为了把这个店做大做强。 1917年,刘锡三在天津最繁华的地方把“盛聚福”改为“盛锡福”,重新开张。“盛”字是希望买卖兴盛,“锡”字是取刘锡三名字中间的字,“福”字是因为刘锡三乳名叫“来福”,有祝福吉祥之意。 刘锡三为了创名牌,防别人仿制冒牌,特向当时政府申请注册“三帽”牌商标。 刘锡三凭着自己的胆识与魄力,意识到要想使“盛锡福”的帽子高过别家一筹,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 所以,他在1919年不惜花费巨资从国外进口全套的电力制毡帽的设备,重金聘请了制帽技师,专门从事新样式的设计和质量的严格把关,设立草帽工厂自产自销。 盛锡福产的硬平顶草帽,因价廉物美而大受欢迎,不仅在天津销路很好,甚至被商贩运往外地销售。 1926年正赶上盛锡福3年结算大账,盛锡福获纯利10万多元(银圆)。 之后,刘锡三又扩大经营,他于是他派大徒弟三赴日本考察学习,掌握最新技术,使“盛锡福”如虎添翼。不到几年工夫,就添了八九个专业工厂,如皮帽厂、便帽厂、缎帽厂等。 盛锡福生产的帽子以用料考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品质优良而著称于世,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在1929年的菲律宾国际博览会上,盛锡福草帽获得头等奖。 之后,盛锡福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开了分店。 1936年,盛锡福在武汉的分店成立,颇受当地人欢迎,武汉人曾有一句顺口溜“买帽心中要有谱,欢迎光临盛锡福”。 1937年,北京店开业。1939年,上海店开业。 北京盛锡福的帽子都由天津总号工厂供应。总号工厂生产的各种帽子,从进料、生产全过程到出厂检查,道道有人把关,所以每顶帽子的质量都是上等的。 之后,盛锡福生产的帽子已形成系列,春夏秋冬四季的男、女、童帽一应俱全。 还有按工作职别分的帽子,有军人帽、邮差帽、学生帽、铁路帽等,产品达200多种,年产约40万顶。不论高、中、低档的帽子,在盛锡福基本都找得到。 1956年北京王府井大街盛锡福帽店参加了公私合营。 同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王府井大街后指示:“要保护和发扬老字号的产品特色,更好地为首都人民服务。”并做过指示:“要保住盛锡福的特点,组织起来办工厂。” 盛锡福为陈毅外长出访印度尼西亚做了一顶金丝草帽。 周总理去莫斯科访问时戴的水獭皮帽即为盛锡福所做。刘少奇主席去莫斯科访问,在盛锡福做了一顶美式圆沿皮帽。乌兰夫、万里等也在盛锡福做过帽子。 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戴过盛锡福做的帽子。 2007年盛锡福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08年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盛锡福中国帽文化博物馆”在东四北大街开馆亮相。 盛锡福能一步步走到今天,靠的是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标准体系,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等因素。
有一次,在“盛锡福”门市部,创始人刘锡三看见因一位营业员态度冷淡,顾客没买帽子便
历史奇话站
2025-08-13 00:46: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