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底,一辈子不看电视的钱学森突然跟儿子说:“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

如梦菲记 2025-08-13 14:18:18

2008年年底,一辈子不看电视的钱学森突然跟儿子说:“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儿子钱永刚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年底,北京的天已经透着寒意,屋外的风一阵紧似一阵,窗户偶尔轻轻作响,屋里安静得很,连落针的声音都能听见。   97岁的钱学森坐在床边,身子微微前倾,像是在琢磨着什么,过了好一会儿,他抬起头,看向儿子,开口的时候声音不高,却带着几分慎重:“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   这一句话,让钱永刚愣住了,他跟父亲生活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听老人主动为自己提过什么要求,更别说是电视这种家家户户早就有的东西。   心里突然有种说不出的酸楚,一个为国家科技事业倾尽一生的人,到了暮年,第一次向儿子提的要求,居然这么简单。   父亲年轻时的生活习惯早已刻在骨子里,衣服总是穿到起毛、打了补丁还舍不得换,家里家具陈旧,摆设简单,甚至没有什么多余的电器。   他把全部精力都花在科研上,对物质几乎没什么兴趣,哪怕是别人送的好东西,他常常转手给更需要的人。   工资不算多,可一分一分攒着,有机会就拿去支持科研项目,他一直觉得,能省下来,就该省给国家用。   听力的问题是近几年慢慢显露的,以前,他每天必听收音机,从早到晚都离不开,新闻、时政、科技进展……全靠那台老式收音机传到耳朵里。   可最近,他发现女播音员的声音已经听不太清,高音部分全飘过去了,男播音员低沉的嗓音还能勉强分辨,可有些细节依旧会漏掉。   报纸他照看不误,但眼睛花了,看一会儿就得放下休息,信息接收慢了,心里开始有些急。   那天开口的时候,老人显然是犹豫的,他问价钱,不是怕花钱给家里添负担,而是下意识地觉得,这东西是享受,不是必需。   钱永刚看得出,这是多年节俭养成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改过来的,他压下心头那股酸意,笑着说:“爸,这算我孝敬您的,您就放心用。”语气刻意轻松,可声音还是哽了下。   没过几天,一台不大的电视被搬进了屋,就放在父亲卧室的角落,角度正好能从床上看到,装好那一刻,老人像个新学会玩具的小孩,仔细看着遥控器,学着按键换台,时不时抬头看看屏幕上的画面。   他最先选的不是电视剧,也不是综艺,而是新闻频道,屏幕上有字幕,他看得很专注,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   渐渐的,他开始尝试看些体育比赛,跳水、花样游泳、乒乓球这些画面鲜活的项目,他看得格外认真。   运动员入水的水花,转身的姿态,都会让他眼睛亮起来,家人一边陪着,一边聊比赛的细节,他会偶尔插一句自己的看法,像年轻时那样精神饱满。   电视成了他新的信息窗口,过去靠收音机和报纸获取的新闻,现在能用更直观的方式看到。   科技纪录片是他最爱看的节目之一,看到国内新工程的进展,他会露出满意的笑容;遇到技术瓶颈的报道,他会沉默片刻,像是在心里盘算着什么。   有一次,说到国产大飞机发动机依然依赖进口,他轻轻摇了摇头:“只要还用着别人的东西,就不算真正强大。”   对家人来说,这台电视带来的变化很明显,以前老人更多是沉浸在自己的笔记、书籍和思考里,现在他会因为新闻里的话题和大家聊上几句,虽然身体虚弱,话不多,但那份与外界的连接感明显回来了。   冬天的日子在缓慢地过去,电视几乎成了他每天必看的东西,新闻节目是固定的,体育比赛是额外的惊喜,画面动起来,眼睛也跟着灵活,心思似乎也比以前更活络。   钱永刚有时会站在一旁,看着父亲坐在屏幕前,神情专注,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一台电视,而是一条通向外界的桥,让一个一辈子关心国家命运的老人,依然能第一时间接收到这个世界的变化。   想到这他心里泛起暖意,也多了几分踏实,到了后来,父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电视的时间也慢慢缩短了,可那台机器依旧在房间里静静地放着。   它见证了老人晚年最后一段与世界的交流,也承载着父子间一份朴实而深厚的情感,那年的冬天,那个突然的请求和那句带着迟疑的“贵不贵啊”,成了钱永刚心里永远忘不掉的片段。   一个人一生可以不求任何物质享受,可当他终于想要些什么时,往往只是一件简单到极致的小事,这份简单里,藏着一辈子的克己,也藏着对外面世界的深深牵挂。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科学院——赤子丹心为中华——钱永刚追忆父亲钱学森的最后岁月

0 阅读:39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