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被白嫖18年?”8月9日,北京,一女子与男友同居18年,恋爱期间,男友3次出具赠与协议,承诺将自己名下的房产送给女子。后来男友因病去世,女子按照协议继承房产时却被告知,男友去世前1个月签署了撤销赠与协议!女子认为自己被坑了,将男友母亲告上法院,法院判了! (信源:半岛晨报——《同居18年男友三赠房产去世前撤销》) 2023年,北京一间法庭上,两份截然不同的文件静静躺在法官面前,仿佛无声的证人。一份是李女士珍藏多年的三份赠与协议,白纸黑字写着同居18年的男友张某承诺将房产赠予她。 另一份,则是男友母亲呈上的撤销赠与证明,张某在临终前一个月亲笔签署,旁有见证人签字及全程录像。 这段长达18年的朝夕相处与温情照料,最终如何演变为一场冰冷的法律对峙?那些曾被视为“爱的承诺”,又为何在生命尽头敌不过一纸“反悔”?这背后,远不止情深缘浅那么简单。 要理解这场结局,得把时钟拨回2005年。那一年,李女士与张某相识相恋。没多久两人就搬到了一起,而后就开启了一段没有婚书、却如同夫妻般的同居生活。这一住,便是整整十八年。 漫长的岁月里,张某的身体不好,而李女士也一直精心照料,两人就过着夫妻生活,只是没领结婚证。而张某也是非常感动,于是就列了赠与协议,在自己离世后房子归李女士。而李女士看到这份协议的时候以为自己多年的付出有了收获。 然而,一个关键的环节却悄然埋下了隐患:当时李女士不具备在北京购房的资格,导致房产过户手续迟迟未能办理。她以为有协议在手便可高枕无忧,谁知,正是这份“未完成的交付”,让看似坚实的承诺,在时间的尽头被一场悄无声息的行动彻底撕裂。 2023年5月,张某病入膏肓、生命垂危。在其生命最后阶段,一场秘密行动悄然展开,一份《撤销赠与协议》被送到他面前,他亲笔签字撤回对李女士的房产赠与承诺。甚至还录了视频,有了完整的证据链。 而当时尽心尽力照料他的李女士对此全然不知。这一变故背后动机成谜,是张某一开始就以赠与换取照料,还是李女士得到承诺后松懈,或是其家人施加影响,甚至存在胁迫签字的可能?随着张某离世,这团迷雾或许永远无法拨开。 一个月后,张某去世。而李女士也获得了购房资格,她想要将房子过户。而刘老太却告知她撤销了赠与,李女士认为自己被欺骗了,于是就将刘老太告上了法庭,诉求简单而直接:履行赠与,将房子过户给她。 当情感的迷雾散尽,冰冷的法律条文登上了舞台。虽说在人情面前感觉房子应该归李女士,但是法律终究是法律,最终以李女士败诉告终。 这个结果迅速引发舆论的巨大同情,无数人替她惋惜那付诸东流的十八年青春,甚至有人细算账目,认为她这些年付出的照料成本,折合成保姆工资,早已超过了这套房产的价值。可同情归同情,法律讲究的却是证据与程序。 然而,官司输了不意味着李女士十八年付出就颗粒无收,法律并非全然绝望。李女士败诉是因诉讼策略有误,她“要房子”的诉求在法律上行不通。但是她可以作为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人以外的人,可适当分得遗产。 此案也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实。数据显示,我国有数千万对选择同居却未登记结婚的伴侣,他们的关系游离于婚姻法的保护之外。 一旦发生变故,此前再多的情感承诺,在法律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正如一些街坊邻里间流传的故事,感情再好,若没有法律契约的加持,最终可能连个安身之所都保不住,实在令人唏嘘。 这起案件从口头承诺,到三份书面协议,再到一份秘密撤销,展现了情感与财产交织中法律手续的决定性力量。 它警示人们,现代社会中感情无法替代严谨法律程序,婚姻登记、财产公证与过户是保护自己、避免纠纷的有效方式。李女士用十八年上了一堂代价高昂的公开课。回看事件,令人遗憾的是男方临终变卦,还是女方十八年忽视婚书或合法过户手续?
[中国赞]“被白嫖18年?”8月9日,北京,一女子与男友同居18年,恋爱期间,男
韫晓生
2025-08-13 15:17: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