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汗国灭亡后,是真的像网上所说,属民被清军将领兆惠“车轮放平”,全部屠杀殆尽

曹勇说史 2025-08-13 16:04:00

准噶尔汗国灭亡后,是真的像网上所说,属民被清军将领兆惠“车轮放平”,全部屠杀殆尽,只剩下“准噶尔盆地”这一地名了吗?如果有后人幸存,他们去了哪里,现在在哪里生活? 1757年,阿睦尔撒纳叛清失败后,乾隆帝认为准噶尔人“反复无常”,下令兆惠等将领“全行剿灭,不得留余孽”。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投降的1700户准噶尔平民被清军处决,乾隆不加责备反而嘉奖指挥官。和硕特部沙克杜尔曼吉率所属4000余人归降,仍遭清将雅尔哈善屠杀。 综合《圣武记》、《皇朝武功纪盛》等记载,准噶尔汗国原人口约60万人,其中30%死于清军的直接屠杀,40%死于当时流行的天花瘟疫,20%逃亡至今俄哈等地区。“除妇孺充赏外,数千里间无瓦剌一毡帐”。还有10%在哪儿?听我慢慢道来。 尽管主体族群覆灭,但部分归附清朝或提前逃亡深山的群体,以及附属的图瓦、布鲁特、霍屯等部落,得以延续。 一、黑龙江依克明安旗 1757年,未参与叛乱的准噶尔贵族巴桑、阿卜达什率部众东迁至乌裕尔河流域,清廷为其设依克明安旗(今依安县)。该旗存续至1948年,后并入富裕县,后裔仍保留蒙古习俗。 二、承德达什达瓦部和喇嘛昭六苏木 达什达瓦部早先归附清朝,1765年被迁至热河(今承德),安置于避暑山庄外的“蒙古营”,编入蒙古上三旗。现承德市有其后裔250–350人,姓氏包括寇(王)、徐、赵等。1765年,清廷从承德达什达瓦部抽调500官兵及家眷千余人,与锡伯族一同迁至伊犁屯垦,与原当地的蒙古人重组厄鲁特蒙古营戍边。今主要居住于昭苏县(原称喇嘛昭六苏木)、尼勒克县、特克斯县等地。 三、吉尔吉斯斯坦的撒尔塔-卡尔梅克人 格登山之战后,除大部分投降外,一部分准噶尔人沿着天山从昭苏县逃入俄属中亚,现聚居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人口约1.2万。他们改信伊斯兰教,以吉尔吉斯语为母语,被视作吉尔吉斯部落之一。但有部分老人仍然掌握蒙古语准噶尔方言,现可以在网络上看到相关视频。 四、哈萨克族 18世纪中期,哈萨克中玉兹的乃蛮部、克烈部等东迁至天山北麓,今主要分布于哈国和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藏匿于深山中的少量准噶尔人,融入哈萨克族中。 五、图瓦人、布鲁特人、霍屯人 除了准噶尔部和严格意义上的卫拉特蒙古人(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辉特)的部分部众,算作准噶尔汗国的属民外,图瓦人、布鲁特人、霍屯人,也依附于准噶尔汗国。 图瓦人,现在主要居住于俄联邦图瓦共和国和新疆喀纳斯禾木。最近爆火的《鸿古尔》,就是改编自图瓦民歌。没错,这首歌就是怀念葛尔丹的。你把鸿古尔改成准噶尔再唱唱试试。国破家亡英雄离世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就来了? 布鲁特人,就是现在的柯尔克孜族,现居吉尔吉斯斯坦和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被准噶尔汗国从叶尼塞河流域迁发而来。 霍屯人 原居住于伊犁河谷,信仰伊斯兰教。后被准噶尔部迁发至哈密及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为准噶尔对清战争提供后勤保障。现主要居住于蒙古国,是蒙古国除哈萨克族外,主要的少数民族。对,现在蒙古族称呼穆斯林,仍用霍屯一词。不是指的维吾尔族,也不是维吾尔语“老婆”的意思。词源来自于蒙古语“浩特”,就是城市的意思,为啥这么称呼,我的其他文章有涉及。 好了,能坚持看到到结尾的,我就说几句题外话,也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网上热炒“兆惠”有一段时间了,甚至面对清廷“车轮放平”的屠杀行为,还有人弹冠相庆,极端的言论比比皆是,我既愤慨又无奈。 我们新疆有十三个世居民族,其中就有准噶尔后裔的蒙古族。当他们作为朋友,给你转述他们长辈口传而来,这段苦难历史的时候,你没法不动容。那时的篝火照的脸特别的烫,蒙古语歌曲也唱的特别悲伤,喝酒的人们,那酒也一定苦涩难言吧。 最近,我们通过热播的《南京照相馆》,就是要告诉国际社会,我们民族经历的大屠杀的苦难和日军的暴行。如果我们对屠杀准噶尔人没有愧疚,对清朝兆惠的“车轮放平”弹冠相庆,又如何逻辑自洽,让日本人真诚道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何以服人? 历史残酷却非绝对,民族虽碎却未全消。屠刀之下,准噶尔人用归附与逃亡维系了血脉的延续,只是“准噶尔”之名,终究化作了天山的雪大漠的风。 想感受一下这束历史的风吗?那就去准噶尔盆地转转吧。沿着S21高速一路向北,那里现在有个漂亮的名字—克拉美丽! (也就是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去看看野马,再听听《鸿古尔》吧!)

0 阅读:136

猜你喜欢

曹勇说史

曹勇说史

曹勇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