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的顽固派! 当解放军战机群掠过台海空域时,马英九那句"一颗子弹都不让敌人捡到"的宣言,彻底撕下了"和平使者"的面具。 这位曾以破冰者自居的台湾地区前领导人,在2025年夏季的军事对峙中公然宣称"台湾要坚决反抗武力统一",甚至扬言"要做港澳做不到的事"。 这番言论恰似在火药桶边划亮火柴,看似展现硬气,实则暴露了其执政时就深植的"不统不独不武"战略惰性,这种惰性正在被历史证明是台海最大的不稳定因子。 马英九的立场从来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08年执政初期,他就为两岸关系定下"不推动统一、不宣布独立、不动用武力"的基调,表面维持平衡实则逃避抉择。 这种策略在当年或许能暂时安抚各方,但十六年后回头看,恰是这种模糊空间纵容了"去中国化"在教育领域蔓延。2012年他试图微调历史课纲恢复部分中华史观,却在2015年学生抗议前妥协,允许"台湾主体论"与中华史观教材并行。 这种绥靖直接导致台湾18至25岁青年群体中认同"两岸同属一国"的比例从2010年的38%骤降至2025年的19%,文化断层比军事威胁更致命。 耐人寻味的是马英九的"双面博弈"。他任内签署23项两岸协议,开放大陆游客赴台创造2400亿新台币旅游收入,却暗中批准180亿美元对美军购升级F-16战机。 2023年他在湖南祭祖时高呼"两岸一家亲",2025年却在敦煌脱稿抛出"统一须经台湾民意同意"的论述。这种矛盾在2025年7月达到顶峰,解放军"海峡雷霆"演习的硝烟中,他一边批评军事行动"加剧紧张",一边向《联合早报》放话"要做好备战"。 政治精算的背后,是国民党为争夺中间选民的生存焦虑:2025年蓝营支持率已跌破28%,马英九基金会举办的青年交流活动上,大陆学生问及"何谓一中"时,台湾学员多回答"两岸现状"而非"国家统一"。 国民党的集体迷思更值得警惕。朱立伦提出"亲美、友日、和中"的三分策略,将大陆与美日并列,无形中掏空了"一个中国"内核。2025年"汉光演习"期间,他视察美军顾问坐镇的指挥中心,盛赞"学习实战经验"。 连胜文则在工商论坛宣称"台湾需主权独立发展经济",这些言论与马英九的"子弹论"形成诡异合唱。而党内文件显示,台军军官中认为"台湾主权未定"的比例达三成,其中国民党背景者占六成。 当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批准对台出售"岸基鱼叉"导弹系统时,蓝营要员集体沉默的姿态,比绿营的喧嚣更显危险。 大陆的反制已转向精准外科手术式打击。2025年对台工作会议首次将"打击顽固分子"列入纲要,马英九基金会顾问因鼓吹"两岸特殊关系论"被纳入制裁清单。 经济上缩减台湾水果进口23%,却对金门供水工程增资40%;军事层面更有深意,山东舰航母编队抵近台岛东岸时,歼-35舰载机在雷达屏上划出的轨迹,恰与1949年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路线重合。 最具突破性的是非对称制衡:当台军高调展示所谓"缴获"的霹雳-15导弹残骸,却不知该导弹采用空气触发自毁芯片,核心数据72小时内自动消磁。 历史总是提供残酷的参照系。李登辉1994年与司马辽太郎对谈抛出"两国论"时,国民党内批评声寥寥;陈水扁2003年推动"公投制宪",马英九仅以"违法宪政"回应而未清算流毒。 而今赖清德推动"修宪台独",马英九基金会却忙于和王金平派系争夺党内话语权。这种纵容使台独从显性狂躁转为隐性扩散,恰如癌细胞从肿瘤转为弥漫,表面病灶缩小,实际侵蚀更深。 台海博弈的本质是实力话语的较量。马英九们执着于"民主统一"的虚幻前提时,大陆稀土控制全球60%精炼产能的现实,让日本90%的高性能磁材依赖大陆供应;当台湾吹嘘"自主防务",合肥长鑫存储的晶圆产能已占全球19%,足够年产百万枚制导芯片。 2025年7月解放军78架军机突破所谓"海峡中线"的壮举,不是军事炫技而是体系碾压,两岸GDP差距从2008年的6倍扩大到2025年的24倍,这种落差不是政治话术能填补的。 马英九的"子弹宣言"终将被历史解构为苍白的姿态。当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20马赫的尾焰照亮太平洋夜空,当096核潜艇的声纹在关岛海域被侦测,那些关于"港澳做不到"的豪言在军事推演中显得如此荒诞。 大陆的终极底牌从来不是火炮数量,而是14亿人"宁失千军、不失寸土"的意志凝结。国台办那句平静的声明早已定调:"台独意味着战争",而马英九们需要明白,他们正在为这场战争提供道德合法性。
国民党预告,8天后不放过赖清德,美国航母已赶到,大陆有言在先。万万没想到,大陆没
【6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