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弓没有回头箭,中美之间也没有回头路了。2025年8月9日,美联社报道中国拒绝美国停止进口俄油要求。中国态度很明确,在能源安全上不会轻易妥协。美国想让中国按它的想法来,可中国有自己的考量。 中国断然拒绝美国提出的“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要求一消息瞬间点燃国际舆论场,背后折射出大国战略博弈的深层逻辑。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2024年,中国进口原油5.53亿吨,花费2.3万亿元人民币,对外依存度超过70%。 如此庞大的需求,必须依靠多元供应体系支撑,俄罗斯正是这一体系的关键支柱。 2024年前11个月,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原油9906.9万吨,同比增长4.17%,连续多年稳居中国第一大原油来源国。 这种稳定的供应关系,源于中俄两国签署的长期能源协议,例如俄罗斯政府2025年5月宣布,将通过哈萨克斯坦管道向中国西部炼油厂的年供应量从1000万吨提升至1250万吨,合作期限延长至2034年。 这种深度绑定,让俄罗斯原油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美国却试图打破这种战略平衡。 今年7月,美方在谈判中抛出强硬要求,威胁对不遵守“停止进口俄油”指令的国家实施100%二级关税。 这一要求显然触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能源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命脉,中国不可能为外部压力放弃战略布局。 正如中方明确回应的:向谁采购能源纯属主权范畴,不容干涉,这种立场,在2024年6月美国对华实施新一轮制裁时已表露无遗,当时中方强调,中俄正常经贸往来不应成为遏制工具。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试图用霸权逻辑重塑国际能源秩序,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对俄罗斯实施数千项制裁,同时施压第三方国家选边站队。 这种“长臂管辖”不仅破坏国际贸易规则,更威胁全球能源市场稳定,2024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份额从37%骤降至17%,天然气进口量削减六成,直接导致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工业外流。 中国显然不愿重蹈覆辙,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中,38%已采用人民币结算。 这种去美元化操作,既是规避金融风险的务实选择,也是对美国霸权的无声回应, 中国的能源战略从来不是“单极依赖”。 在巩固与俄罗斯合作的同时,中国持续推进多元化布局,2024年,中国与阿联酋、沙特等中东国家签署长期供货协议,从非洲进口原油的比例也稳步提升。 国内增储上产同样成效显著:全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5亿吨,油气产量当量首次突破4亿吨,连续8年增幅超千万吨油当量。 这种“海陆并进、内外协同”的策略,让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有了更多缓冲空间,国际政治博弈的背后,是技术革命的暗流涌动。 中国正在新能源领域构筑新优势,2024年,全球80%的太阳能组件、2/3的电动汽车产自中国,清洁能源技术专利申请占比达75%以上。 山东一省的光伏装机容量超过意大利与西班牙总和,广东的电动汽车保有量超越德国,这种技术跃迁,正在改写能源地缘政治格局。 例如,中国生产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已开始为卡车、轮船提供动力支持,当美国还在纠结于传统能源霸权时,中国已悄然在新能源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两种国际秩序观的碰撞。美国试图通过制裁维护单极霸权,中国则坚持主权平等原则。 正如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所言,中国在石油问题上的强硬,折射出多极化时代大国战略自主性的增强。 当欧洲还在为能源危机焦头烂额时,中国通过多元布局和技术创新,正将能源安全主动权牢牢攥在手中。
开弓没有回头箭,中美之间也没有回头路了。2025年8月9日,美联社报道中国拒绝美
毛飞爱体育
2025-08-14 02:39:11
0
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