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关税战输给中国,特朗普现在更怕的,是一桩“本该稳吃的老生意”要被人端走——大豆。 关税暂停90天的消息刚落地,特朗普就在社交平台深夜“求助”:希望中国把美国大豆订单提高三倍。话说得漂亮——“中国需要最优质的大豆”“伟大的美国农民可以供应”“还能缩小贸易逆差”。姿态是求人,语气却像施恩。这一口熟悉的“交易腔”,算是把遮羞布亲手掀了:如果美国大豆不滞销,用不着总统亲自出来拉单。 数字不欺人。2016年,美国拿走过中国大豆进口的四成份额;如今,巴西占了七成,美国掉到两成,还在往下滑。理由很直白:巴西量大、价稳、关系熟。卢拉回锅后把对华合作往前推了一大截,再加上他们本就产量傲人,完全有能力把美国让出的那块盘子吃干抹净。 更要命的是,大豆不是唯一。年初起,四百多家美国牛肉企业的对华资质到期,迟迟未续;巴西嗅到味,农业部长法瓦罗在4月金砖场合直接表态:我们可以替。一个“可替”的姿态,胜过一百句口号。对中国来说,供应安全靠的是“多元+可控”,不是“感情+回忆”。大豆如是,牛肉亦然。 所以,特朗普这回把“缩小逆差”一起端上来,意思也不难懂——只要中国给订单,关税谈判我能松口。问题在于:美国这几年最爱骂中国“产能过剩”,轮到自家农产品卖不动,就成了“对方应该雪中送炭”。中国卖给美国的东西,美方口口声声要“去依赖”;轮到美国大豆,就要求中国“立刻加单”。双标到了这一步,像不像把市场当情绪调节器,用的时候要市场,不顺眼就要政治? 更现实的约束还在供需:这几年中国把大宗农产品的供应链做了分散化,巴西、阿根廷在前,俄罗斯、东南亚在补。我们要的是稳定的价格、可靠的到港节奏和不被“政治开关”左右的交易环境——这些,都不是一条推文能解决的。对美国农户而言,最该恳求的不是中国的善意,而是华盛顿收回那套动不动就加码的关税与限制;没有一个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任何短期订单都只是止疼片。 顺带说一句,“三倍买单”也违背基本商业理性。中国的消费结构与压榨产能是算得清的,豆粕、豆油的平衡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为了谁的选票就无条件抬杠杆。更何况,巴西已经成了主供应国,合同、物流、金融对冲都压在那边,让你插队,谁替我买单?这不是不讲情分,是不犯傻。 特朗普当然明白这些,他真正焦虑的,是美国这张“农产品换平衡”的老牌,正在失去议价力。过去美国可以用技术、市场和金融工具打包兜底,如今关税一加、信任一塌,买卖变成赌气。你一边高举“安全”“去依赖”,一边要求对方“给面子、赶紧买”,这逻辑放在任何董事会里都过不了审。 把话摆明白:想把美国大豆重新摆回中国的主餐桌,有路数,但不是“喊话+施压”。第一步,拿掉对华不合理的加征关税与歧视性限制,把经贸关系从政治高压舱里拉出来;第二步,给出持续、可验证的供应承诺——价格透明、合同稳定、政策不随选情变脸;第三步,尊重市场的“用脚投票”,别再拿“国家安全”当随身武器——今天打芯片,明天打电车,后天就让农民替你收拾残局? 参考资料:《 特朗普撑不住了,深夜喊话中国,想让中方不计前嫌,帮美国一个忙-凤凰网 》
甲亢姐:特朗普小心翼翼的像对待精致瓷器一般对待中国!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签署行政
【10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