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超2%!有中小银行借大额存单抢占市场空隙

新浪财经 2025-08-14 22:46:07

利率超2%的大额存单正成为市场“香饽饽”,引发储户求购。8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部分储户求购高利率存款的帖子屡见不鲜,跨城存钱、主动联系客户经理的需求十分迫切。在这样的趋势下,部分民营银行、直销银行推出的利率2%以上的大额存单吸引了不少关注。

这一现象背后,是两类银行面对网点数量有限、聚焦区域经营等因素,试图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增强吸引力,从而扩大负债规模、支撑信贷投放的策略选择。然而,今年5月以来,存款利率下调通道开启,大中型银行大额存单利率已普遍进入“1字头”,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至1.43%,叠加银行自身负债结构优化的考量,都预示着高利率大额存单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超2%大额存单受追捧

“找几个搭子,一起存钱”“求2%以上存款”“有产品的客户经理可以找我”……8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的社交平台上,这样求银行存款资源的帖子并不少见。为了获取更高的存款利率,有的储户表达了跨城存钱的需求,也有储户迫切地寻找客户经理了解产品信息。

在一个个求存款帖子的评论区,大多数是分享存钱攻略的储户之间的交流,不过,其中也不乏有疑似银行客户经理的人士前来推荐产品。从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来看,不少储户都在寻找利率在2%以上的大额存单产品,可见产品的稀缺。

不过,此类产品并非绝迹。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中信百信银行通过小红书账号“中信百信银行财富管理”渠道推荐了该行大额存单产品,在文案中,中信百信银行称,在当前利率普遍下调的情况下,2.2%的年利率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收益水平,趁着窗口期,抓紧多安排下资金;该行同时表示,由于计息规则的不同,每年的利息会比友商多几天。北京商报记者从中信百信银行一位财富顾问处了解到,该行2年期大额存单利率达到2.2%,额度较为稀缺。

而在8月初,上海华瑞银行也通过小红书官方账号推荐该行大额存单产品,起存金额单笔20万元,2年期利率为2.35%,该产品仅限上海地区客户购买。

对于推出2.35%大额存单产品的考量,上海华瑞银行表示,该产品综合考虑了起存金额、市场竞争等因素,是在自律机制上限内自主定价的市场行为,该行利率水平处于合理区间。

除了大额存单之外,也有地方中小银行展示了高利率的存款产品。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海口联合农商银行官网首页的热门产品项下,该行5年期存款利率达2.45%,起存金额仅50元。若以存入10万元为例,不同期限到期利息不同:3个月可得325元,6个月750元,1年1650元,2年3900元,3年6900元,5年12250元。该行提到宣传中的“利息收入”以实际存期及系统核算数据为准。

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为了保持业绩的稳健增长,银行需要扩大信贷投放,实现资产规模的扩张,而这必须以充足的负债规模作为支撑。民营银行、直销银行以及部分地方银行普遍面临网点数量较少、市场营销团队规模有限以及受区域经营限制等现状,在此背景下,不得不通过提高存款利率的方式,以增强对储户的吸引力,从而扩大储蓄规模,匹配信贷投放需求。

对增量存款逐步下调利率

今年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目前的1.5%调降至1.4%,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

5月20日,LPR下行,商业银行存款“降息”通道打开。当日,包括国有六大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本轮调整涵盖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多种类型,利率调降幅度最高达25个基点。

利率下调后,大中型银行大额存单的利率都迈进了“1字头”,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2025年6月,银行发行的大额存单3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179%,6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391%,1年期平均利率为1.477%,2年期平均利率为1.462%,3年期平均利率为1.768%,5年期平均利率为1.7%。和上个月相比,大额存单各期限平均利率均下降,3个月期下降5.96BP,6个月期下降6.74BP,1年期下降8.39BP,2年期下降18.67BP,3年期下降30.01BP,5年期持平。

随着利率吸引力的下降,产品的紧俏程度也不如从前。在产品结构上,一些大中型银行将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从在售清单上移除,这也为中小银行的产品突围留出了空间。中小银行通过发行利率较高的大额存单来抢占市场份额的做法并不罕见,不过这种情况更多出现在年初。年初是银行制订全年业务计划的关键时间节点,部分中小银行会选择在这一时期密集发行大额存单,主要目的是为即将到来的一季度信贷投放旺季做好资金储备和预热工作,从而实现“开门红”的业务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利率稍高的大额存单并非长期持续推出,通常在售时间维持在3个月左右。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大额存单计入“各项存款”,利率显著高于同期限定期挂牌利率,3年、5年期高息资金沉淀,若未来资产端利率继续下行,银行将面临“高成本负债+低收益资产”的倒挂风险,净息差进一步承压。

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市场观点多认为,高利率大额存单的存在有阶段性合理性,但未来调整将成必然趋势。

上海华瑞银行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一年,在合规、透明、渐进的前提下,该行多次调整存款利率,大额存单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00BP,3年定期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65BP,5年定期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55BP。“利率调整是该行主动优化负债结构的重要举措,积极压降负债成本,同步下调小微融资利率,有效增强普惠让利空间。”未来根据该行自身的市场地位和资产投放节奏,在平衡收益与成本前提下,将对增量存款逐步下调利率。

在负债端逐步“以量换价”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深化的背景下,若长期维持高成本负债,会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因此“压降高成本存款”是优化负债结构的必然选择。

从宏观层面来看,银行业整体的盈利压力已然显现。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1.43%,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9个基点。净息差的持续收窄,意味着银行通过传统存贷业务获取利润的空间不断压缩,这也从侧面凸显了压降高成本存款的紧迫性。

而在微观层面的银行自身经营策略中,压降高成本存款也成为了重要方向。在多家上市银行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多位银行管理层均提到了利率“压降”的关键词。他们普遍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必须对存款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多位管理层强调,会优先压降“利率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与银行资产收益不匹配”的存款产品,同时通过丰富其他低成本负债渠道,如活期存款等,确保整体负债规模和客户结构的稳定。

有银行分析人士指出,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小银行需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产品创新,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存款替代品,逐步降低对高成本存款的依赖。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线上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来降低成本。

正如王红英所言,这类银行应着力加强自身品牌建设,通过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来提升服务价值,深耕本地市场,增强客户黏性,从而实现储蓄规模的可持续增长,降低对高成本负债的依赖。同时,还应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借助金融科技手段精准筛选区域内的优质信贷客户,提升资产质量,保持合理的利率水平,实现负债端与资产端的良性平衡。

柏文喜进一步指出,对中小银行而言,在负债端应逐步“以量换价”,收缩长期高息存单额度,用结构性存款、协议存款、同业存单等多元工具替代,降低综合负债成本。资产端则是通过加大普惠小微、消费信贷、优质民企债券的配置,提升收益率。

北京商报记者宋亦桐

2 阅读: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