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喊着要制裁?以色列底气十足:美国撑腰 + 能源牌,让你中东说不上话! 13日以色列驻欧盟大使戴维·雷格夫在《政治报》的采访里,把话说得一点都不含糊。 他直言部分欧盟国家对以色列的人权记录“抱着莫名的执念”,还直接点了爱尔兰、西班牙、荷兰和斯洛文尼亚的名,说这些国家在对待以色列问题上“最不公平”。 这话一出就炸了锅,因为此时欧盟多国正忙着放风,要承认巴勒斯坦国,甚至考虑缩减和以色列的军事、贸易合作。 面对这波施压,以色列不仅没怂,反而放出“敢动真格,就让欧盟在中东没话语权”的狠话。这看似简单的外交冲突,实则是一场利益和话语权的激烈较量。 以色列敢这么硬气,先得看看它在中东攥着多少“实权”。这几年以色列在外交上动作不断,和阿联酋、巴林这些阿拉伯国家建了交,等于在中东织了一张利益网。 这些新伙伴手里握着欧洲急需的能源命脉,欧洲近三分之一的天然气都得从卡塔尔、阿联酋这些中东国家进口,而这些国家现在和以色列走得很近。 打个比方,以色列要是在中间“传句话”,欧洲的能源供应就得捏把汗。去年布鲁塞尔恐袭后,还是以色列的情报帮着破了案,这种安全上的依赖,让欧盟想制裁时不得不掂量。 毕竟能源和反恐是欧洲在中东的两块“命门”,而以色列恰恰掐着这两处关键。 更关键的是,欧盟自己早就不是一条心了。爱尔兰议会已经通过决议要承认巴勒斯坦国,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说“几周内推进”,荷兰打算缩减军事合作。 但德国总理朔尔茨直接说“现在承认不是时候”,匈牙利更是明着反对制裁。这种各唱各调的状态,以色列早就摸透了。 雷格夫点名批评几个国家,就是想把分歧闹大,让欧盟拿不出统一方案。历史上这种事不是没发生过,2014年加沙冲突时欧盟也喊过制裁,最后不了了之。 欧盟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毛病,让以色列有了可乘之机。 以色列的底气还沾了美国的光。2025年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对以色列的支持比拜登时期明确多了。 竞选时他就喊出“无条件支持以色列”,上任后不仅增加军事援助,还在联合国多次为以色列“护航”。有了美国这个靠山,欧盟想动真格就得先看美国脸色。 要知道欧盟在安全和经济上对美国依赖很深,很难彻底对着干。以色列看准这层关系,才敢对欧盟放狠话,反正背后有靠山。 再说说以色列手里的“硬家伙”。这几年它在地中海发现不少天然气田,不光自己用,还往埃及、约旦卖,这些天然气转个圈就可能流到欧洲。 更别说以色列的情报网在中东出了名的厉害,极端组织的动向、地区局势变化,它往往第一个察觉。 对饱受恐袭和难民问题困扰的欧洲来说,没了以色列这个“情报源”,安全感就得打折扣。 还有高科技领域,以色列在半导体、农业科技这些领域的技术,欧洲企业离了还真不好办。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捆绑,让以色列有资本叫板。 但欧盟也不是完全没牌打。作为以色列重要的贸易伙伴,欧洲市场对以色列的科技企业和农产品很重要。 可问题是,欧盟各国在对以利益上差异太大,德国企业在以色列有不少投资,法国依赖中东能源,东欧国家更在意美国态度,想达成统一制裁比登天还难。 这种内部矛盾被以色列抓得死死的,雷格夫的采访与其说是指责,不如说是故意分化欧盟,让想制裁的国家在国内压力下退缩。 以色列的强硬里还有层“杀鸡儆猴”的意思。这几年中东局势变化快,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关系缓和,但巴勒斯坦问题始终是坎。 如果欧盟真承认巴勒斯坦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他国家跟着效仿,对以色列可不是好事。所以它必须摆强硬姿态,让欧盟知道碰红线的代价。 这种“以攻为守”的策略,在以色列外交史上常见,当年面对联合国决议,它也是这么争取谈判空间的。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还擅长打“经济牌”。它和欧洲的科技合作很深,很多欧洲车企的自动驾驶技术、医药公司的研发项目都依赖以色列的技术支持。 要是制裁影响到这些合作,欧洲企业第一个不答应。德国博世集团在以色列有研发中心,法国空客和以色列有“网络安全”合作,这些企业背后的游说力量,也会给欧盟施压。 以色列算准了这一点,知道制裁不仅伤自己也会让欧洲企业疼。 现在的局势就像一场无声的较量。欧盟喊着制裁却拿不出方案,以色列放狠话却没真切断合作。 双方都在试探底线,毕竟彻底闹僵对谁都没好处。欧洲需要中东的稳定和能源,以色列需要欧洲的市场和技术,这种利益捆绑让谁都不敢轻易掀桌子。 雷格夫的采访更像是外交施压,让欧盟在承认巴勒斯坦国和制裁问题上三思。 说到底,国际政治拼的还是实力和利益。以色列敢硬气,是因为摸准了欧盟的软肋,也找好了靠山;欧盟的犹豫,是因为利益和价值观实在难平衡。
以色列首都被炸,加沙领土全面告急,中方最终目标已定。我有预感,是不是有大国已经盯
【11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