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金日成访华,在欢迎仪式结束后,开国少将王明贵突然一个举动,让在场的人尴尬不已,周总理事后罕见地拍桌子批评他。
1953年11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来访,周总理亲自到场迎接,王明贵时任黑龙江军区副司令,作为东北军区的代表也参加了欢迎仪式。
一切礼仪结束后,王明贵便从欢迎队伍中窜出来,上前一把搂住金日成的肩膀,兴奋地说:“老金,可想死我了!”
金日成一愣,马上就乐了,高兴地说:“这不是三营长吗,你还活着呀!”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王明贵整得这一出,那叫一个尴尬呀。事后,周总理拍着桌子把王明贵叫来,对他进行了批评。
今非昔比,金日成已是一国首领,不论关系再熟,也要讲究外交礼仪。但为何王明贵管金叫老金,而金又叫王为三营长呢?此事说来话长。
王明贵是东北抗联名将,关于他的一些详细战绩,日方有不少资料中都有记载,当然不是歌颂他,而是记录他多么的“可怕”。
日本军官曾用两个字评价他:“狞猛”,这个词在日语中常用来形容史前怪兽,那么,王到底有多么“可怕”呢?一位日本军官在《啊,满洲》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夜晚到来的时候,不但机枪手要彻夜不眠加强警戒,其他人都要把手枪压在枕头下。感觉生命随时会像清晨的露珠一样消失。
日军在森林中进行采伐,除了部分日军护卫,还另配有三千森林警察队,这些人不仅白天手握枪不敢放,到晚上也要把枪放在枕头底下,而且休息的地方还要加固,加厚土墙,上面要开上枪眼,不论昼夜,日军的警戒状态与战地一样。
他们如此防备,只为防一个人,就是王明贵。当时日军的采伐地经常被王明贵“神出鬼没”地夜袭,被抢夺物资,日军是防不胜防,所以形容他为“狞猛”。
王明贵的游击战充分发挥了毛泽东的十六字方针,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对于敌情不明、把握不大、不能速战速决的战斗,坚决不打,他把这种作战模式称为“小群游击战”。
1937年,他率领抗联第3师曾一次打死打伤日伪军50余人,创下3师击毙日军最高记录。
1939年,王明贵时任东北抗日联军北满部队西北指挥部第三支队队长,在一棵松战斗中,采用夜袭的战术,抢夺了日军200多匹战马,从此步兵变骑兵。
王明贵在东北与日寇相继交手一百多次,最为经典的战役当属1940年的智取克山。在此战中,他同样采用偷袭战术,以少胜多,俘虏100多伪军,缴获四门迫击炮、一千多支步枪和数万发子弹,击毁三台日本军车,从监狱放出三百多人,其中有一百多人参军。
很多人认为,东北抗联活动在抗日名将杨靖宇牺牲后便销声匿迹了,但实际并非如此,这支队伍一直在战斗,只是中间有一段时间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王明贵后来也被迫撤入苏联境内,被编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他在该旅任第三营营长,而金日成则是该旅一营的营长,两人经常并肩作战,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所以,当王明贵解放后再次见到金时,心里很激动,一时没想那么多,一下就冲上去了,但这个举动对王而言,似乎也不意外,或许是他的性格使然。
王明贵与影视剧中的李云龙很像,在他晚年时有个记者采访他,想多了解一些抗联的苦难,便逮着王打了败仗的事一直问。
王马上就生气了,说你干嘛老问我挨冻受饿,让鬼子追得有多惨呢?实话告诉你吧,那时候鬼子吃啥我吃啥,只要他仓库里有的,我都有!
王明贵这话不是吹牛,他们那会都听上了留声机,而且有两三台,这事儿一些抗联老战士都可作证。
王明贵是个硬骨头,硬到什么程度,对自己也是特别狠。1937年时,他在与关东军的“三江大讨伐”中被包围,不幸小腿中弹。
当时部队在急速转移,没有医疗队,怎么办?他自己给自己动了个手术,他让战士把他的伤腿绑在凳子上,然后用自己的剃头刀划开皮肉,拿一把老虎钳硬生生从胫骨缝中,把子弹拔了出来。
没有麻醉自取子弹,这情形堪比关羽刮骨疗伤。
但在他的心中也有着柔软的一面,1945年冬,日本战败投降,一支日本开拓团残部撤退至齐齐哈尔,其中多是老弱妇孺。
正值寒冬,这些人缺衣少食,两个日本和尚出面向抗联求助,希望援助快要冻死的妇女儿童。
当时王明贵恰好在此开展工作,他对来者说:“女人和孩子没有什么罪,不打仗了,往后好好过日子吧”,之后不仅拨给他们一批粮食,还发给他们六百件棉衣,一件棉衣可供一家人轮流穿,帮他们度过了寒冬。
后来这批人在回忆起这件事时,都说王明贵是一位“仁将”。
作为军人,他在战场上要打胜仗,对日军不会手软;但在战后,面对日本妇孺,他展现了中国军人大海一般的胸怀。
2005年,王明贵将军在哈尔滨病逝,享年95岁,遗体火化后,从骨灰里捡出23块弹片。这是1935年与日军交手时,他的头部被炮弹炸伤留下的,这些弹片一直伴随了他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