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新婚夜,廖晓东一脸娇羞

寻墨阁本人 2025-08-16 11:31:25

1968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新婚夜,廖晓东一脸娇羞,谁料,老光棍一脸不耐烦,正当廖晓东一脸懵时,老光棍突然一巴掌甩了过来!   在1968年那个充满热情和理想的年代,廖晓东刚从高中毕业,她穿着整洁的白衬衫,拿着一本发黄的笔记本,总喜欢坐在村头的大槐树下写写画画,她不是城里人,却也不是纯粹的农村姑娘,她的亲生父母在她还很小时便因战斗牺牲,留下她一个人,后来,她被一对革命战友夫妇收养,在乡村长大,吃着村民们的饭,穿着邻居家孩子剩下的衣服,她从来不觉得苦,反而把这份成长当成一种恩情,藏在心里。   高中毕业后,全国掀起“上山下乡”的运动,对许多人来说,那是一次命运的转折,廖晓东早就决定要报名去最偏远的地方,不是因为浪漫,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实事,回馈那片养育她的土地,她的养父母并不支持这个决定,他们希望她能学艺术,去城里发展,做一个有前途的人,但她坚持了下来,谁也拦不住她。   徐丽是她的朋友,一个来自城市的女孩,两人性格不同,却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徐丽也报名下乡,两人最后被分配到了同一个地区,她们坐着卡车,穿越泥泞的山路,走了很久很久,才到达那个叫三官庙的地方,村子被山环绕,环境艰苦,屋子是土墙房,连水井都只有一口。   廖晓东没有抱怨,她卷起袖子,学着挑水、干农活、喂猪种菜,村民对她印象不错,说她是个有心的姑娘,徐丽适应得慢一些,经常晚上偷偷抹眼泪,廖晓东会安慰她,告诉她“慢慢来”,虽然她自己也常常在夜里咬着牙忍受腰酸背痛,却从不在人前表现出来。   冬天来得比预想中更早,一场大雪封了山,村里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为了鼓舞士气,村干部组织了一场忆旧活动,村民们轮番上台讲述过去的苦日子,那天的会场气氛沉重,寒风透骨,有人说自己小时候吃树皮,有人说父母被逼死,还有人说自己从未吃饱过一顿饭,轮到民兵卢照东发言时,他情绪激动,说自己三十多岁还没娶上媳妇,是旧社会害的。   那一刻,廖晓东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她当场表示愿意嫁给卢照东,没有彩礼,也没有仪式,第二天她就搬进了对方家里,村里人都说她是新时代的英雄,愿意和贫下中农结合,是知识青年的榜样,公社广播也开始宣传她,赞她是先进典型。   可理想很快就被现实打碎,廖晓东从未真正了解卢照东,这个男人不讲卫生,床铺发霉,屋里弥漫着霉味和烟味,生活艰难可以忍,但精神上的折磨却更可怕,卢照东脾气暴躁,不愿干活,也不理解她的想法,她怀孕后,依然要下地干农活,回家做饭洗衣,稍有不顺,便会遭到指责甚至棍打。   徐丽来看她时,发现她脸上有瘀青,问她发生了什么,她只是低头不说话,后来,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孩,日子并没有好转,卢照东把她当作免费的劳动力,她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奔波在田间地头和灶台之间,公社却仍然高声赞扬她,说她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典范”。   知青返城的消息传来时,许多人都兴奋不已,徐丽劝她一起回城,重新开始,可廖晓东却拒绝了,她说自己不能丢下这里的一切,不能让那些宣传变成空话,她相信,只要继续坚持,就能看到改变。   第二次怀孕时,她的身体已经虚弱到极点,她仍然不肯停下来,直到有一天,在干活的路上,她突然晕倒,被路过的村民送去卫生站,医生诊断是肝硬化,病情严重,需要长期治疗,可她没有条件,也没有选择,孩子出生不到半年,她的身体就彻底撑不住了,那年她27岁。   消息传到市里后,有关部门迅速组织了追悼会,会上讲述她的感人事迹,说她燃烧了自己照亮他人,说她是青年人的楷模,可没有人提起她曾承受的苦,没有人提起她婚姻中的暴力,没有人提起她其实也曾想离开,只是被理想压得走投无路。   徐丽站在人群中,听着那些冠冕堂皇的词句,心里像被石头堵住了一样,她想起廖晓东在一个雨夜里说过的一句话:“或许我不是在坚持,而是在逃避,”她终究没有逃出去,而是被那份沉甸甸的信念压得粉身碎骨。   会场渐渐散去,人群也开始离开,横幅还挂着,风吹着它轻轻晃动,照片上的廖晓东依旧微笑着,仿佛从未经历过那些痛苦,但徐丽知道,那笑容背后,是一个年轻女子用尽全力也没能逃脱的命运,她没有失败,只是被误解,被神化,被遗忘。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