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8-16 19:52:18

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邓颖超1904年出生在广西南宁,早年随母亲迁到天津。她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投身五四运动,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和周恩来、马骏等人创办觉悟社,推动青年觉醒。1924年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天津地委妇女部长。1925年她在广州和周恩来结婚,两人共同投身革命,没有子女,但她把烈士后代当成自家孩子看待。抗日战争时期,她在武汉和重庆从事统战工作,联络各界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推动妇女权益立法,还在人大和政协任职,直到1992年。 李鹏1928年生于上海,父亲李硕勋是中共早期军事干部,1931年在海南牺牲,那时李鹏才3岁。母亲赵君陶带着他逃难,她和邓颖超都是女性革命工作者,两人关系密切。1937年,赵君陶把李鹏托付给党组织,邓颖超开始关注他。1939年,邓颖超在成都见到李鹏,决定带他去重庆,让他就读育英中学。1940年,李鹏住在周公馆,周恩来鼓励他学习电力知识。1941年,他转到延安保育院,继续接受教育。1942年母亲去世后,邓颖超把他当亲人照顾。1948年,李鹏留学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主修水力发电。回国后,他从丰满发电厂起步,当过副厂长、总工程师,后来调到东北电业管理局,再到阜新发电厂厂长。1971年,他任北京电力工业局革委会副主任。1981年,任电力工业部部长。1983年,当国务院副总理,1988年升任总理。邓颖超一直通过信件和电话关心他的工作。 邓颖超和李鹏的渊源,源于革命同志的情谊。李硕勋牺牲后,赵君陶几经辗转,把孩子交给组织,周恩来和邓颖超成了李鹏的庇护者。她视他为烈士遗孤,从小监督学习和生活。留学前,邓颖超给他准备笔记本,里面写着勉励。回国后,李鹏在电力一线遇到难题,她寄信支持。升职时,她打电话问候,提醒不忘初心。这种关系,不是简单上下级,而是生死相依的革命牵绊。邓颖超无子女,把李鹏和其他烈士后代当成自家后辈,半个世纪的挂念融入日常。 1992年7月,邓颖超在北京医院住院,身体虚弱到说话费力。从年初肺炎反复,到手术后稍稳,她坚持阅读文件。7月9日中午,她拉着秘书赵炜的手,说见最后一面。赵炜劝她休息,但那是清醒时的最后交谈。10日早晨,病情加重,脉搏加快,呼吸缓慢。下午,秘书们安排后事。晚上8点,李鹏和朱琳来探望。赵炜报告后,邓颖超用尽气力说出“李鹏”二字,手指微微收紧,又松开。这是她最后的话语。 这份挂念,从李鹏童年起。1931年父亲牺牲,母亲赵君陶带他逃到成都。1939年,邓颖超在成都见到11岁的李鹏,头上有伤,她检查后决定带他去重庆。途中避开检查站,到周公馆安置他。邓颖超检查他的作业,纠正坐姿。周恩来比量身高,递电力书讲解。李鹏周末回公馆,她切水果给他。1941年到延安,她安排保育院,寄衣物书籍。1942年母亲去世,她安慰李鹏,说这里是家。留学前,递笔记本。回国后,寄信鼓励技术难题,电话叮嘱责任。邓颖超把李鹏当亲人,这声呼唤,是长年关照的自然流露。 邓颖超对李鹏的关怀,超出普通长辈。她见证太多牺牲,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李鹏身上流着烈士血,她期望他扛起责任。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期,李鹏作为总理压力大。邓颖超可能想叮嘱,却只说出名字。有人猜这是对个人的念想,有人说提醒所有后代不忘前辈。无论哪种,这两个字承载情感重量。 邓颖超1992年7月11日上午6时55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8岁。遗体覆盖党旗,医护关闭仪器。李鹏赶到鞠躬默哀,其他领导慰问家属。根据遗愿,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7月13日,骨灰运往天津,撒入海河,河面起涟漪。 李鹏参加遗体告别,在人民大会堂低头鞠躬。仪式后,他返回办公室处理工作。邓颖超一生忠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李鹏继承精神,在电力和行政岗位贡献。她的档案入库,住所保持原样。李鹏专注职责,到1998年卸任总理,转任全国人大委员长。邓颖超的遗产,是对后代的关怀,李鹏以此前行。

0 阅读:258

猜你喜欢

阳光少年万德努

阳光少年万德努

阳光少年万德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