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普京与川普刚谈完,美国财政部就传来一条喜讯,与中方有关。   最近国际局势

波览历史 2025-08-17 17:17:31

突发!普京与川普刚谈完,美国财政部就传来一条喜讯,与中方有关。   最近国际局势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当地时间8月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连续近100天常态化减持美债后,于2025年6月首次启动增持操作,金额虽仅1亿美元,但这一微小动作却在全球金融市场激起千层浪。   而就在当天,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举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闭门会谈,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实则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形成了微妙的联动效应。   这场历史性的美俄会谈虽然聚焦乌克兰危机,但双方释放的缓和信号却为国际政治格局注入了新变量。   特朗普在会谈中罕见表示“乌克兰应自主决定领土问题”,普京则回应“愿意消除冲突根源”,这种务实态度让市场对地缘风险的预期有所降温。   值得玩味的是,中国增持美债的消息便接踵而至,这时间节点的选择难免引发外界联想,中国是否在借美俄关系缓和的窗口期,对自身外汇储备进行战略性调整?   从金融市场层面看,中国此次增持美债的时机确实耐人寻味。2025年6月,美联储虽维持利率不变,但市场对降息的预期持续升温,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5月的4.2%回落至3.8%,为投资者创造了低价购入机会。   中国在此时小幅增持,既能获取一定投资回报,又能通过稳定美债市场间接维护全球金融秩序。这种“以稳为主”的策略,与中国在2024年美债抛售潮中扮演的“稳定器”角色一脉相承。   更深层次的动因,则与中美经贸博弈的最新动态密切相关。8月12日,中美宣布将“关税休战”再延长90天,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   这一举措标志着双方在历经半年的激烈交锋后,开始寻求阶段性缓和。中国此次增持美债,可视为对美方释放的善意回应,同时也是一种战略威慑。   正如美国前财长耶伦所言,中国持有巨额美债,其增持或减持行为本身就是“不对称武器”,若未来美国在科技封锁、贸易制裁等领域进一步施压,中国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美债持有规模对其施加经济压力。   这种“以战止战”的策略,在中美稀土、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角力中尤为明显。   中国掌控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近期又对镝、钪等七类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而美债市场的波动同样能牵制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命脉。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此次增持美债的动作虽小,却折射出外汇储备管理策略的重大调整。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33174亿美元,创近十年新高,其中黄金储备连续8个月增持,总量已达7390万盎司。   这种“减债增金”的策略,旨在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构建多元化的储备体系。   美债在中国外储中的占比已从2015年的32%降至目前的23%,而黄金、欧元资产及新兴市场债券的配置比例显著提升。   这种结构性调整,既是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未雨绸缪,也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当然,中国的这一决策也面临着国内舆论的挑战。部分网友认为,在中美科技战白热化的背景下增持美债,可能被解读为“示弱”。   但从专业视角看,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务实与理性。   正如中国社科院专家杨水清指出,美债作为全球最具流动性的资产之一,其战略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收益,更在于其作为“金融核武器”的威慑力。   中国在保持对美反制能力的同时,并未放弃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努力,这种“斗而不破”的策略,正是中国在全球化退潮期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这场美俄会谈与中国增持美债的“组合拳”,折射出国际秩序重构的深层逻辑。   在俄乌冲突久拖不决、中美博弈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任何单一事件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大国战略棋盘上的重要棋子。   中国以增持美债为契机,既展现了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责任感,又为自身争取了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这种在危机中捕捉机遇的能力,或许正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稳步前行的关键所在。 信息来源:中国6月份增持美债1亿美元:证券时报

0 阅读:1310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