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叶芦根汤出自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是湿热病后期调理的经典方剂,因以“五叶”与

飞翔说健康 2025-08-18 17:08:55

五叶芦根汤出自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是湿热病后期调理的经典方剂,因以“五叶”与芦根为核心组方而得名,其配方、功效及临床应用特点如下:

一、经典配方(传统基础方)

核心组成以“五叶”与芦根为主,性味多轻清平和,契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具体如下:

- 五叶:藿香叶6-10g、佩兰叶6-10g、荷叶6-9g、枇杷叶(去毛)6-10g、薄荷叶3-6g(后下)。

- 核心药:芦根15-30g。

(注:临床常根据情况加减,如湿重可加冬瓜仁、薏苡仁;热稍重可加淡竹叶;肺气不宣可加前胡等,正如之前验案中结合患儿情况调整用药。)

二、核心功效

全方以“轻清化湿、宣肺和胃”为核心,针对湿热病后期“余湿未净、肺气不宣、脾胃未和”的状态,具体功效可拆解为:

1. 清利余湿,醒脾和胃

藿香叶、佩兰叶芳香化湿,能祛除中焦残留的湿浊,改善湿热后期的纳差、腹胀、舌苔腻;荷叶清暑化湿兼升清,助脾胃运化,避免湿浊困脾。

2. 轻宣肺气,清润上焦

枇杷叶性平和,能清肺润燥、降逆(针对咳嗽、轻微呕恶);薄荷叶辛凉轻散,既能清解余热(如低热、咽痛),又能宣通肺气(助痰浊排出);芦根甘寒多汁,既能清肺热、养肺阴(针对干咳、肺燥),又能引水下行,通过利小便排湿,同时护胃(避免湿邪伤胃)。

3. 调和气机,不耗正气

全方均为轻清之品(叶类、芦根),无苦寒峻猛之药,既能祛邪(湿、热、余邪),又不损伤小儿或体虚者的正气,尤其适合“湿热未净但正气已虚”的状态。

三、适用场景

根据原著及临床实践,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 湿热病后期调理:如感冒、感染后,湿热已减但仍有低热、咳嗽(有痰难出或干咳)、胸闷、纳差、大便不畅或稍溏、舌苔薄腻等。

- 小儿湿热型咳嗽:正如之前的验案,小儿“纯阳之体”易湿热上蒸肺脏,表现为剧烈咳嗽、有痰难出、咽痛、流清涕(湿邪)、舌红苔腻、大便不畅,用之能化湿、清肺、止咳。

- 暑湿初期或轻症:夏季感受暑湿,出现头晕、乏力、低热、咳嗽、胃口差,舌苔薄白腻,也可加减使用。

总之,五叶芦根汤的核心是“轻清化湿、宣肺和胃”,以“祛邪而不伤正”为特点,尤其适合湿热相关的上焦(肺)及中焦(脾胃)轻症或后期调理。

薛氏五叶芦根汤

清代薛生白创制的治疗湿热证汤药

薛氏五叶芦根汤出自清代医家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主治湿热证后期余邪未尽导致的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等症。方剂以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五叶配伍芦尖(后世认定为芦根)、冬瓜仁,通过轻清宣透与利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芳香化湿、疏利三焦之效

临床实践表明,该方药性平和,在湿温病瘥后调理及湿热郁阻中焦证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典型病例显示服药3剂后症状消失

功能主治

湿热余邪未尽证

功效

轻清宣化、芳香化湿

剂型

汤剂3

药物组成

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根、冬瓜仁

出处

《湿热病篇》第9条1

特点

药物轻清上浮直达病位2

方剂来源

出自清代医家薛生白《湿热病篇》第9条,原文记载主治"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现代文献考证确认芦尖即芦根,形成五叶配伍芦根、冬瓜仁的固定组方结构1

药物组成

基础方包含七味药材:

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五叶)

芦根(芦尖)

冬瓜仁(冬瓜子)123

临床应用中常根据证候加减,如2021年医案记载添加西洋参增强益气养阴功效3

,2022年案例显示可配伍扁豆衣、薏苡仁增强健脾利湿作用2

功效主治

具有双重治疗机制:

五叶轻清宣透:通过薄荷叶疏风、藿香叶化浊、荷叶升清、枇杷叶降逆、佩兰叶醒脾,协同开通上焦气机12

芦根与冬瓜仁利湿:发挥甘淡渗湿功效,引导湿热下行13

主要适应症包括:

湿热病后期余邪未尽

湿热郁阻中焦证

湿热消退后的脾胃功能未复23

临床应用

在湿热类疾病治疗中体现三大特点:

瘥后调理优势:2021年医案记载用于少阳湿热证退热后的正虚阶段,通过轻宣肺气配合益气养阴达到标本兼治

起效迅速特点:典型病例显示(2022年),湿热余邪致头昏脘闷者服药3剂症状消失2

安全适用范围:药性平和无峻烈之品,适合病后体虚患者

配伍原理

遵循"轻可去实"治疗原则:

药物质地轻扬:叶类药材占比71.4%,契合叶天士"治上焦如羽"理论12

煎煮方法特殊:强调不宜久煎以保持轻清特性1

协同增效组合:芳香化湿与甘淡利湿形成立体化湿热分消体系13

现代研究指出,该方通过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等机制改善湿热证消化道症状1

。2023年前临床文献记载其在不同地域、不同证型湿热病治疗中的稳定疗效

0 阅读:13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