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军帮卫立煌突围,战后,卫立煌对杨勇说:“你们这个团,算是报废了!”杨勇解释:“阻击日军的,只有一个连!”听了这话,卫立煌愣住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的春天,山西吕梁山一带依旧弥漫着硝烟,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正率着指挥部转移,一路上日军紧追不舍,炮火和枪声像影子一样缠着他们。 道路崎岖,粮食早就消耗殆尽,部队疲惫不堪,前有险阻,后有追兵,生死关头似乎已迫在眉睫。 山谷里回荡的马蹄声和隆隆炮火让这支队伍一步步陷入绝境,卫立煌清楚自己若被截断,整个战区的指挥系统都将陷入混乱。 就在局势最危急的时刻,八路军115师接到消息,师部当即派遣686团团长杨勇带兵前往接应,杨勇到达后,凭经验察看了地形,眼前的白儿岭两侧悬崖陡峭,中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正是天然的屏障。 他没有贸然派出大部队,而是果断选中一个连,人数不过一百来人,要求他们死守要道。 他的判断十分明确,这样狭窄的地形,兵力太多不仅无用,反而容易成为敌人炮火的靶子,小股精兵灵活机动,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天色刚刚泛白,日军大部队便压了上来,先是重炮开路,接着飞机轮番轰炸,山头被炸得石块乱飞。 站在远处的卫立煌透过望远镜,只见火光映红半边天,他心中一沉,几乎认定那片阵地上至少有一个团的兵力正在拼死抵抗。 日军自信凭借数量和火力能够轻易突破,可一波接一波的冲锋却总被死死挡住。 每当鬼子沿山路攀爬,就有机枪火舌准确封锁要道,迫击炮轰击过后,八路军战士们又从岩缝里钻出,手榴弹和步枪射击接连不断,山地狭窄,鬼子无法展开,成排的士兵在斜坡上接连倒下。 特务连的战士们子弹极少,几乎每一发都要精打细算,很多人把子弹留到敌人探出半个身子的瞬间才扣动扳机,石头和手榴弹从高处滚落下去,常常能炸散一队敌兵。 白天从清晨到黄昏,鬼子进攻一次又一次,都被打退,山道逐渐被尸体堵塞,空气里弥漫着血腥与硝烟,连日军自己也怀疑正面对的是一整支大部队。 六个小时的激战让时间变得极为缓慢,等到太阳偏西,卫立煌的指挥部已经顺利摆脱追击,转移到安全地带。 山头上的枪声终于渐渐稀疏,杨勇下令部队撤退,特务连的战士们带着缴获的武器和物资从山路退下,人数依旧是一百多人,伤亡不过二十来个。 战后卫立煌见到杨勇,神情极为复杂,此前他以为为了掩护自己突围,八路军至少牺牲了一个团。 可当真相揭开,他才发现这场几乎可以称得上奇迹的阻击战,仅仅是一个连的力量,那一刻他沉默了许久,心中惊讶、震撼和敬佩交织在一起,多年征战的老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 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八路军的看法,他深知装备差距之大,国军与日军相比尚有缺口,而八路军的条件更为艰苦。 可就是这样的队伍,在精确的战术和坚强的意志支撑下,硬是用一百多人拖住了八倍于己的敌军,卫立煌由衷感叹,这样的部队才是真正的劲旅。 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开始主动给予八路军支援,送去机枪和成万上百万的子弹,虽然身在国民党高层,他依然冒着压力这样做。 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发自内心的认可,也是出自感恩的回馈,这段插曲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不仅是军事行动上的配合,更是一种心态的转变。 这场阻击战让人们看到八路军不仅仅依靠游击战术,他们在正面战场同样能与日军硬碰硬,更重要的是,八路军与百姓之间血肉相连,战士们作战时有村民送饭,有老乡主动担架救护。 敌情往往最先来自放羊的孩子或耕作的农夫,这样的军民关系,正是八路军能够持久作战并不断创造奇迹的重要原因。 许多年后,卫立煌回忆起那一天,仍旧心怀震动,他深知,如果没有那一个连的死守,自己恐怕早就命丧吕梁山谷。 他对身边人说过,那一战让他明白,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火炮和兵力,更取决于信念和人心,一个连的顽强,可以改变一场战役的走向,也能影响一位将领的观念。 历史就这样留下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一边是困境中的国军将领,一边是一支装备简陋的八路军小部队,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团结抗战的真正意义。 那句“你们这个团,算是报废了”与“阻击日军的,只有一个连”成为后世口口相传的佳话,它不仅仅讲述了一场奇迹般的阻击战,更见证了那个年代中国军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赤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浪军事——卫立煌曾赞八路军能干:一个连血战两千日军
1938年,八路军帮卫立煌突围,战后,卫立煌对杨勇说:“你们这个团,算是报废了!
如梦菲记
2025-08-21 12:19:18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