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发疯,被人嘲笑至今,你却不知道范进后来有多厉害 提起范进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会耳熟能详,因为这个人曾经在我们的课本里面出现过,而且还是一个妥妥的小丑加笑话。 在我们过去的印象里,这是一个一辈子只知道读死书的人,而且好不容易读死书中的主人,居然后来还疯了。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做人千万不要学范进,读书也千万不要死读书。 在我们过去所学的课本中,范进中举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穷酸秀才范进,一年四季正在读死书,幻想着要考科举中一个举人。但比较尴尬的是他前前后后考了几十次,但一直都没有中,所以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形容枯槁的中年人。 因为他每次考试都失败,而且一副要死不活的书呆子的样子,因此大家开始慢慢地瞧不上他,首先自然是他的老岳父,看见他不是打就是骂,天天指着他的鼻子说他窝囊。然后就是周围的邻居总感觉他像个丧门星,谁看着他都不待见,哪怕他老妈饿得要死的时候,周围人都不愿意接济他一口饭。 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书呆子依旧在死读书,而且上天似乎开了眼,结果,他在考试中居然中了举人。这件事情一下子惊动了大家,周围的人都跑过来庆贺。这些人过去表现的有多么的小人嘴脸,如今就表现的多么的阿谀奉承,就连经常打骂犯贱的老岳父也总感觉范进是文曲星下凡,是连碰都不敢碰的。 但就是在这种应该高兴的情况下,结果犯境居然高兴得失去了理智,然后开始疯疯癫癫,生动地为我们演绎了一出,什么叫做乐极生悲。 在过去我们学的课本里面,范进的故事就到此为止。整个内容充满着讽刺,而且结局更是让人觉得笑中含泪的悲哀。 因此,大多数人的认知都停留在这个阶段,只要提到范进中举就觉得这是个悲剧,甚至是个笑话,觉得范进实在太不值得了。但是也许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儒林外史里面可不像我们课本里面记载的那么简单,这个故事还有继续。想要真正了解范进到底悲不悲哀,还是需要从结尾来看。 根据儒林外史中的记载,范进当年中举的时候的确疯了,但比较幸运的是他的老岳父非常彪悍地打了他一个巴掌,把他的魂魄给打了回来,所以范进最终还是冷静了下来,成功的变成了一个正常人。 等到他成为正常人以后,他的人生就彻底改变了。最开始的时候,周围的邻居纷纷给他的母亲送菜送饭还有送肉。就连曾经最讨厌他的老岳父也是直接带了七八斤肉和5000块钱,直接求着要送到他手里。 但事情还没完,因为周围比较有钱的人听到乡里出了个举人,于是主动送他钱财,而一些周围的邻居和小伙子得知他家里缺乏用人,于是主动甘愿当他的仆人。 就这样,范进还没有来得及去上任,结果田产地产和奴仆都有了,之后范进就开始过起了小资般的生活,并且以上流人士的身份出入于各大盛大场所。 按理来说,故事讲到这里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笑话和悲剧了,算得上是一个励志的圆满结局的。但是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因为范进接下来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他依旧没有放弃接下来的考试,而且在上京赶考的时候又一次中了。 要知道,当年的康圣人领导公车上书的时候,他的举人也不过是个巴掌大的官。但是范进可就不同了,他后来凭借着老实的态度,很快进入了官场,并且得到了提拔,成为了四品官。故事里面称他为山东学道,按照现代的官制,此人已经相当于山东地区的教育厅二把手或者一把手的级别了。 所以说,仅仅只是从故事的内容上来看,范进的故事真不是一个悲剧,他的人生也不是一个笑话,反而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因为此人终究还是出人头地了,甚至成为了厅级高官。至少在现代社会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没资格笑话他。 而且如果我们对内容进行上下对比,会发现,即使我们这些现代人处在范进的局面,可能会变得比他还要疯癫。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试想一下,范进当年没有中举的时候,他是个什么状态?周围人都瞧不起他,连带着家里活不下去了,周围人连口饭都不愿意给他们,这是何等的悲哀和憋屈。 所以只要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就绝对不会甘心这么堕落下去,就好像当年的苏秦被逼得头悬梁锥刺股一样。于是我们也会拼尽全力地去读书,去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也许很多人会说,作为一个现代人肯定不会去读死书,会想很多办法来改变命运,但比较悲哀的是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现在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有无数的平台给我们表现,然而古代社会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科举。 眼前就这么一条走到黑的路,我们又能怎么办?毫无疑问,想要避免这些痛苦,就只能像犯贱一样拼命地读死书,甚至读到发狂的地步来改变自己。 而当我们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时候,回想昔日为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疯狂,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把控住内心的剧烈冲击。这就好像是一个人买彩票中了五百万一般,恐怕不仅仅会大喊大叫,甚至还会当天晚上去酒吧喝酒,喝到不省人事,然后裸奔都有可能。
“苦寒无用”!中国古代,对西伯利亚的记载:“北方有层冰万里,厚百丈,有溪鼠在冰下
【49评论】【63点赞】
大中消息
范进再怎么样人家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