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的烟还没散,谈判桌的椅子先摆好了。 特朗普二次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俄乌谈判从死杠拽回到“可聊”。莫斯科放出话:部分前线可以冻结,赫尔松南部、扎波罗热若干地带不再推进;但顿涅茨克要乌军往外让,这相当于默认俄方在那块七成左右的控制。基辅的回合也不软,泽连斯基不肯在顿涅茨克上举白旗,但愿意谈“以战场现状为基础”的阶段性冻结,前提是拿到类似北约的安全保障。各退半步,不等于停火,只是把刀口先缝一针。 特朗普急着给这针打麻药。8月15日阿拉斯加,他和普京面谈三小时;8月18日,泽连斯基进白宫,马克龙、默茨等一票欧洲领袖在一旁坐“学生排”。会到一半,特朗普起身给普京打电话——他要的不是“盟友协同”,而是把自己放在中间,做唯一能拍板的那个人。动机不复杂:钱和履历。援乌支票能少开一点,“历史遗产”能多记一笔。 地点成了悬念。普京月底来华,先上天津的上合峰会,再参加“九三”纪念活动,于是“北京见”的预测开始走热:礼仪足够,安全稳妥,中立分量也在。外交部被问到,只回了八个字——不答预设性问题;但立场没变:支持一切有利于政治解决的努力。土耳其也是热门备选,前期谈判基础在;瑞士理论上“中立”,现实里参与对俄制裁,还牵着国际刑事法院那根线,莫斯科不买账。 别忽略一个要害:莫斯科并不承认基辅当局的“合法性”,高层会面要在“底下谈清楚”之后。俄罗斯要的,是“先技术路线、后政治照片”;乌克兰要的,是“先安全伞、后领土账”。安全保障的选项在纸面上打转:北约式集体防御、双边条约、空域监控、长期驻训……听着都熟,但每一条,到了签字页都要问一句:谁出兵?谁掏钱?谁说了算? 欧洲的尴尬在白宫那天已经暴露:他们不想被绕过,却又缺乏让谈判翻页的硬筹码。马克龙强调先停火再谈,特朗普点头,转头去拨普京;欧盟主席插话“乌克兰儿童安全”,被当场打断。现实很坏,画面更坏:这是一场“桌上权势感”公开测量。欧洲怕的是被甩锅——战争拖着,能源、军工、通胀全在自家账本上;谈成了呢?安全成本依旧要他们埋单。 对华的想象力这回被用足了。有人盼“北京平台”成型:俄乌借访华顺手会面,既象征又实用;也有人提醒——中国不会替任何一方兜底。过去两年,北京一以贯之的姿态就是:不拱火、不带节奏,能劝就劝,能促就促,但不替任何人背锅。平台可以给,条件只有一个:双方准备好了,文本成熟了,别把场子当“发布会”。 说回特朗普。他对“收场方式”的偏好一直很直白:乌克兰接受现状,放弃北约。他相信这能省钱,还能把战略注意力腾回印太。但这套对欧洲和乌克兰都难咽——基辅需要一个“看得见的伞”,欧洲需要一个“说得出口的秩序”,而不是一张“你们自己看着办”的空白支票。更何况,莫斯科现在并不急:战术上有空间,战略上有冬季与时间这两张牌。 所以别被“马上达成”这种词麻痹。真正能撬动结果的有三件事:一是文本——边线怎么画、部队如何分隔、核风险如何管理;二是保障——谁在何种条件下出手,触发机制怎么写,制裁与解禁如何挂钩;三是地点——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谁背书、谁围观、谁签名”的权重排序。北京若成场,说明双方都认同中国的稳定器角色;成不了,也不代表失败,只意味着“条件未备”。 门缝确实开了,但外头的风不小。俄罗斯占着战场势,谈得不急;乌克兰扛着国家尊严,退不得太难看;欧洲担心被边缘化,又不敢真押重注;特朗普要快刀斩乱麻,背后却是选票与国会的算盘。中国的两点,坚持得越稳越值钱:一是立场清楚,二是步子稳当——不被拖、不去演、不图名。把桌子稳住,比在桌上抢筷子更重要。 和平永远比战争划算,但和平也从来不是白来的。看文本,看保障,看谁愿意把政治豪言换成可执行的条款。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实力。 参考资料:《 [朝闻天下]关注俄乌冲突 特朗普:短时间内促成俄乌停火比较困难-央视网 》
战场的烟还没散,谈判桌的椅子先摆好了。 特朗普二次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
秋恒看军事
2025-08-22 13:35:0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