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了,特朗普对华的戏码一会儿铁拳一会儿示好,嘴上刀光剑影,手上却老是“刹车”。这不是性格问题,是算术问题:真打下去,他输得起吗? 先看账本。4月他抄回旧剧本,对华加税想“复刻辉煌”。结果中国直接顶上125%的反制,供应链早已补课,“双循环”跑起来,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链成型,美国那套“卡脖子”招数不灵了。美国对华出口以农产品为主,巴西、阿根廷举手可替;反过来,没有“中国制造”的美国超市和装配线,谁来兜底?这一下,4月的“猛药”成了5月的灰头土脸——谈判桌还得坐回去。 更狼狈的是他的“二级关税”威胁。先拿俄罗斯练手:7月底放狠话,8月8日不停火就100%关税。8月8日到了,俄军没刹车,他也没下手。转天邀请普京访美,15日阿拉斯加见面后,又赶紧把对华“二级关税”改口:“目前不用考虑,或许两三周后再说。”熟悉的味道——气势要足,成本先躲。 这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跳出来,给老板找台阶:为什么不制裁中国?因为“中国把俄油炼完再卖,制裁会抬高全球油价”。这句话,一半是“技术解释”,一半是“心虚自白”。真相很直白:制裁中国的代价,会沿产业链、金融链把美国自己炸一遍;而且现在美国与各国的“关税停战”东一块西一块,盟友怨气不小,再点一把火,整个经贸盘面可能翻车。 那为什么敢狠狠捶印度?简单,软柿子。印度既是俄油大买家,又被曝“炼油—转卖”赚差价,特朗普先是加25%,再加25%,凑整50%。这边对华“休战期”一延再延,那边对印加码毫不手软。印度网友不服:凭什么我们吃刀口,中国享“豁免”?答案写在美国政客脸上——不是讲理,是算账。你能不能反制、会不会反噬,决定了你挨多重的锤。 把这几个月的轨迹捋一遍就明白了—— 第一,4月的教训还在生效。 关税战第二季,先被中国“以牙还牙”按了暂停键;美国国内从零售到制造的痛感,比嘴炮更有说服力。 第二,中国的牌越打越硬。 稀土、材料、设备、超长链条的工程能力,再叠加替代市场的调度能力,意味着“报复工具箱”里不是空的。 第三,外溢风险太大。 对华开火,油价、通胀、债市、企业库存一起抖;而美国同盟体系里,日欧对“加更关税”的不满在升温,再搞一轮集体翻脸,华盛顿要为中期选举背锅。 第四,话术要“持续威慑”,行动要“可逆可退”。 所以你看到的是:三轮谈判边谈边放狠话;对俄说100%,转身请吃饭;对华喊“二级关税”,隔天改口“暂不考虑”。这不是乱,是精打细算的“可撤退姿态”。 回到印度。印度确实不该把怨气撒在社媒上——国际政治从来不按“感情公平”结算。你没有中国的体量、也缺反制抓手,美国当然挑你下刀。更何况,转卖俄油的路径自己没否认,挨罚也就不冤。现实一点:想要和中国一样的“待遇”,先要具备让对方忌惮的代价能力。 再说鲁比奥那句“制裁中国会推高油价”。技术上他未必全懂,但政治上他很清醒:动嘴不动手,把“威胁”当谈判筹码,比真的拉闸更安全。因为一旦真拧到最大档,后果不止是油价——是美国通胀回潮、股债共振、选票流失,外加盟友跑票。 总结一句:这半年,特朗普对华“凶多于打”,不是忽软忽硬,而是被现实约束。对中国,他只敢在语境上拔高,在行动上留退路;对印度,他敢把“示范效应”打满——既要显示强硬,又要控制风险。至于印度的委屈,听起来扎心,道理却很冷:国际关系的底层逻辑,从来是实力与成本,不是口号与感情。 接下来怎么走?三点判断—— 1)对华谈判会拖,狠话不会少,但真正触发“二级关税”的概率很低,除非特朗普赌上国内经济基本盘。 2)印度的关税压力短期难缓,除非在俄油上自我约束,或者拿出能折抵的筹码。 3)中国的最佳策略不变:稳供应链、强内需、扩替代,手里有牌,桌上不虚。对方只要会算账,就不敢真掀桌。 能打才有和;能扛才有谈。这道理,华盛顿懂,德里更该懂。 参考资料:《 美俄峰会后,鲁比奥摊牌了:不敢制裁中国,只敢惩罚印度-凤凰网 》
半年了,特朗普对华的戏码一会儿铁拳一会儿示好,嘴上刀光剑影,手上却老是“刹车”。
秋恒看军事
2025-08-22 14:26:31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