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方志敏的警卫员下山找粮食,不料却被敌人发现,敌人对他说:“带我们找到

趣史小研究 2025-08-23 00:00:37

1935年,方志敏的警卫员下山找粮食,不料却被敌人发现,敌人对他说:“带我们找到方志敏,就给你100大洋和1个老婆!” 1935年的冬天,江西怀玉山。大雪封山,天寒地冻,一支队伍被围困在这里,弹尽粮绝。这支队伍,是红十军团,带头的人,叫方志敏。 队伍里有个警卫员,叫魏灿发。他跟着方志min好几年了,忠心耿耿。眼看大家都要饿死了,方志敏派他下山,看看能不能找点吃的。就是这个任务,让他遇到了这辈子最难的一道选择题。 他被国民党的搜山队抓住了。 敌人知道他是方志敏身边的人,大喜过望。于是,开头那个选择题就摆在了他面前。 “带我们找到方志敏,就给你100大洋和1个老婆!” 100块大洋,在1935年是什么概念?当时上海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大概是15到20块大洋,100块,顶得上一个工人好几年的收入。更别说,还给配个老婆。对于一个穷苦出身的年轻人来说,这几乎就是天堂。 而另一边呢?是继续跟着方志敏,在冰天雪地里饿死,或者被抓住后枪毙。 魏灿发没顶住,他选了后者。他带着敌人,找到了方志敏的藏身之处。 可能很多朋友都想骂这个魏灿发,骂他是叛徒,是软骨头。没错,从结果上看,他的确是。但换个角度,恰恰是这个警卫员的选择,反衬出了方志敏的选择有多么伟大。 一个贴身警卫员,都经不住100大洋和一个老婆的诱惑。那么,作为“顶级要犯”的方志敏,敌人会给他开出什么样的价码? 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书记俞伯溪亲自出马劝降,许诺的官职是“江西省委员”起步,其他金钱美女更是不在话下。这个价码,比给魏灿发的,高了何止千倍万倍? 但方志敏是怎么选的?他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方志敏到底图个啥?他放着高官厚禄不要,非要过那种苦日子,甚至把命都搭进去? 其实,国民党士兵在抓到他的时候,也想不通。 那两个士兵,看方志敏的穿着,以为是个“大官”,心想这下可发财了。两个人把他从头到脚摸了个遍,从衣领到袜底,结果呢? 除了一个怀表和一支钢笔,一个铜板都没有。 士兵当时就懵了,不敢相信。方志敏只是冷冷地看着他们说:“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这就是方志敏,他不是没钱,而是不爱钱。他经手的款项,何止千千万,但他自己的生活,却过得比谁都“抠门”。他提出的两个字,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清贫”。 这可不是装出来的。他母亲有一次实在活不下去了,到苏维埃政府找当主席的儿子,希望能给点钱补贴家用。方志敏怎么说?他对母亲说:“姆妈,我是当穷人的主席,现在革命刚起头,我自己每天的饭钱都只有七分,哪里有钱给您呢?” 这就是他的选择,把一切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和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时间一晃,90年过去了,现在早已不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00块大洋的诱惑,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值一提。 但我们面对的“选择题”,变少了吗? 并没有。诱惑的形式变了,但本质没变。 就在前不久,中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最新通报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个曾经的精英、干部,倒在了各种各样的“大洋”和“老婆”面前。有的为了一套房,有的为了一辆车,有的为了满足子女奢华的生活,就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了交易的筹码。 翻看那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他们拥有过的财富和权力,远超当年的100块大洋。可最终,他们得到的不是安稳的生活,而是冰冷的手铐。 这90年来,我们国家最大的变化,就是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憧憬的那个未来,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用上了5G,有了自己的空间站,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但越是在这样的时代,他的“清贫”精神反而越有价值。它提醒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贡献了多少。 方志敏在狱中,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他在做什么? 他没有哀叹,没有抱怨。他向看守要来笔和纸,在昏暗的油灯下,写下了十几万字的文稿。其中,就有那篇我们每个人都读过的《可爱的中国》。 他用生命最后的时光,描绘了一个他自己看不见,却坚信一定会出现的美好中国。他写道:“朋友们,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这份手稿能流传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是看守所的文书高家骏、国民党法院的院长胡逸民这样一些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召的人,冒着生命危险,才把这些精神遗产带出了监狱。 1935年8月6日,南昌下沙窝,方志敏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年仅36岁。 他没有留下一分钱的财产,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0 阅读:2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