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我驻韩大使戴兵做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作,抛开了韩国政府,赴坡州祭扫韩

古今知夏 2025-08-23 09:17:31

8月19日,我驻韩大使戴兵做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作,抛开了韩国政府,赴坡州祭扫韩国前总统卢泰愚的墓地,只由卢泰愚的儿子,现任韩国东亚文化中心院长的卢载宪陪同。 没有红毯,没有相机扎堆,戴兵站在卢泰愚墓前,深深鞠了一躬。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刚好赶在中韩建交 33 周年前夕,一下子就成了热议焦点 — 毕竟,中国大使绕开驻在国官方,直接对接前总统家属搞活动,这在外交场合里相当少见。 要弄明白戴兵为啥这么做,得先记着卢泰愚是谁。1992 年中韩建交,卢泰愚是关键人物。那时候冷战刚结束,朝鲜半岛局势拧巴,韩国国内还有不少人反对跟中国建交。 但卢泰愚没犹豫,顶着压力推进谈判,甚至绕开保守派的阻挠,敲定了建交细节。就这么一下,中韩从只能偷偷做民间贸易,变成了正式的外交伙伴。 建交之后的变化更实在。1992 年中韩贸易额才 50 亿美元,到 2023 年直接飙到 3600 亿美元;中国连续 19 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也一直是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 现在韩国商场里的中国商品、中国街头的韩国品牌,还有每年往来的几百万游客,追根溯源都离不开卢泰愚当年的那股魄力。这就是戴兵要去祭扫的原因 — 他是在跟这段 “中韩共赢” 的历史打招呼。 可现在的中韩关系,跟当年完全不一样了。 从尹锡悦政府开始,韩国就把美韩同盟绑得越来越紧。美国要限制半导体出口,韩国就跟着对中国搞管制;美国要在半岛搞军演,韩国就频繁跟美、日一起练兵。今年上半年,韩国买美国武器的钱比去年多了 23%,美韩联合军演次数也多了 4 次。 李在明政府上台后,想在对华关系上松松绑,却根本挣不脱美韩同盟的牵制。中韩之前谈好的经贸合作,好几次因为 “要考虑美国的想法” 被搁置;连民间想推进的文化交流,都得小心翼翼看美国的脸色。卢泰愚当年 “不靠大国、自己做主” 的外交思路,现在快被阵营对抗的声音盖过去了。 戴兵显然看透了这点。他不找韩国政府,直接联系卢载宪去扫墓,其实是开了一条新路子 —— 不跟官方绕圈子,直接对接韩国国内还认中韩友好的力量。卢载宪愿意以 “东亚文化中心院长” 的身份陪同,本身就是个信号:韩国民间和文化界,没忘了中韩建交的好处,还想接着搞合作。 就在祭扫前一周,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团刚在青岛设了 “中韩中小企业合作中心”,不少韩国小老板都想借着这个平台进中国市场;7 月份去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已经恢复到 2019 年同期的 85%,明洞、济州岛的中文招牌又多了起来。 这些事都说明,中韩民间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官方渠道卡了壳。戴兵这趟行程,就是把民间的需求摆到台面上,给僵住的中韩关系找个缓冲。 更关键的是,现在半岛局势正紧张。朝鲜最近试射了好几次新型导弹,美国趁机往半岛增派兵力,还推着美日韩搞 “三边安全合作”,甚至想把这个合作变成常态。 按说中韩都是半岛问题的重要国家,该多沟通一起稳局势,但李在明政府因为跟美国绑太紧,在对朝政策上只能跟着美国走,中韩能聊的空间越来越小。 戴兵去扫卢泰愚的墓,也是在提醒双方:当年卢泰愚推动中韩建交,有个重要想法就是 “靠中韩合作稳住半岛”。现在三十年过去了,半岛问题虽然更复杂,但 “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施压强” 的道理没变。 要是任由美韩同盟把中韩关系绑死,不仅对不起卢泰愚这些前辈的努力,搞不好还会让东北亚陷入军备竞赛的循环里。 肯定有人会问:一趟扫墓能改变中韩关系吗?答案是不能,但它的意义不在这儿。戴兵这一躬,是把当下中韩关系的问题挑明了 — 别被阵营对抗迷了眼,别忘了当年建交是为了啥,也别忽略民间想合作的心思。 33 年前,卢泰愚靠勇气打破了中韩之间的隔阂;33 年后,戴兵靠这趟行程唤醒了大家对那段历史的记忆. 这大概就是戴兵此行最实在的意义 — 在满是杂音的当下,给中韩关系找着了 “来时的路”。 信息来源: 中韩建交33周年前夕,戴兵大使祭扫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墓地 2025-08-19 观察者网

0 阅读:111

猜你喜欢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