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曹德旺去旅游买了一根拐杖,坐车时被司机呵斥:“小心点,碰坏车玻璃你可赔不起!”曹德旺问:“要多少钱?”司机说:“8000元一块。”曹德旺一听怒骂:“这也太欺负人了!” 1983年是个啥年头?那时候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几年,老百姓日子紧巴巴,8000块钱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曹德旺当时也不是啥大富豪,就是个干过修理厂、卖过烟草的普通人。那次旅游,他本来是想散散心,没想到却撞上了这么个“玻璃坑”。司机那句“赔不起”刺得他心里不服,他心里琢磨:凭啥一块玻璃这么贵?凭啥中国人就得被这价格欺负?这一肚子火气,成了他后来的动力。 曹德旺不是那种光说不练的人。他回去后就开始琢磨汽车玻璃这门生意。当时国内压根没啥像样的玻璃产业,全靠进口,价格自然被外商捏得死死的。他看准了这块市场,觉得不光能赚钱,还能给中国人争口气。于是,1987年,他靠着东拼西凑的钱,在福建福清开了福耀玻璃厂。起步时厂子小得可怜,设备也是二手的,但他硬是咬着牙干下去。 创业哪有那么容易?那年头技术落后,国内连像样的玻璃生产线都没有。曹德旺带着团队到处学、到处试,失败了就重来。他不是工程师,也没啥高学历,可他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几年下来,福耀愣是从个小作坊变成了能跟国际大厂掰手腕的企业。到1993年,福耀玻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曹德旺的名字开始响遍全国。 说到曹德旺,就得提他那股社会责任感。他不是光顾着赚钱的主儿。福耀做大后,他捐了好几亿给学校、医院、灾区,2011年还搞了个“曹德旺基金会”,专干公益。他常说:“钱是赚不完的,但人得有点良心。”这话听着接地气,却是他实实在在的信念。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会算账,可他就觉得自己赚了钱就该回馈社会。 福耀的玻璃不光便宜,还真挺好用。后来他们打进了国际市场,给宝马、奔驰这些大牌供货。曹德旺还跑到美国去建厂,2016年在俄亥俄州开了家工厂,硬是把“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印在了美国人眼皮底下。这事儿听着挺牛,但背后是他多少年攒下的底气和技术。 当然,曹德旺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说他脾气大,做事太独,有人说他工厂管理太严。但你得承认,他这人实干,从不搞虚的。那次旅游的“8000元玻璃”不是个笑话,是他人生转折的起点。他没停下来抱怨,而是直接动手解决问题,这点比多少人强。 回过头看,那根拐杖和那块玻璃,成了曹德旺故事的开头。他从一个被司机“教训”的普通人,变成了改变中国玻璃行业的牛人。这路走得不容易,但也真挺值。不是每个人都能把一肚子气变成一份事业,可曹德旺做到了。 他的故事还不光是创业那么简单。曹德旺这半辈子,既在商海里拼,也没忘了社会那头。他用行动告诉大家,做企业不只是为自己兜里多塞点钱,还得有点更大的格局。这格局,就是他从1983年那次旅游里悟出来的。 再说说那8000块钱的玻璃。那时候的汽车玻璃贵,不光因为进口,还因为国内压根没技术。曹德旺看明白了,要打破这局面,就得自己干。他没啥背景,靠的就是一股子狠劲和聪明脑子。福耀后来能把玻璃价格打下来,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实打实的技术和市场。 曹德旺这人也有意思。他不爱摆谱,讲话直来直去,像个老大哥。有人问他为啥捐那么多钱,他说:“我小时候穷过,知道没钱的苦。”这话听着简单,可真不是谁都能说到做到。他捐钱不是为了名,而是真觉得该干点啥。 到了今天,福耀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厂了,成了全球汽车玻璃的龙头之一。曹德旺也从那个被司机“吓唬”的人,变成了商界的传奇。可他骨子里还是那个不服气、不认命的福建汉子。那次旅游的火气,烧出了他一辈子的事业。
1983年,曹德旺去旅游买了一根拐杖,坐车时被司机呵斥:“小心点,碰坏车玻璃你可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8-24 01:18: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