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把淘汰的机器高价卖给中国,导致我国亏损了几亿,当时,中石化的几位

如梦菲记 2025-08-25 16:20:38

2001年,美国把淘汰的机器高价卖给中国,导致我国亏损了几亿,当时,中石化的几位技术骨干正一筹莫展,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局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1年,中国石化花了巨资从美国引进了一套己内酰胺生产设备,花出去的是六十亿美元,那时全国的外汇储备才两三千亿美元,这笔投资占去将近百分之三。   大家都觉得这是一次能带来突破的机会,可真正安装调试时,问题一个接一个,反应釜的温度忽高忽低,产品纯度始终上不去,达不到国际标准。   调试三个月,效果远远不及预期,美国技术人员离开时只丢下话,说设备在休斯顿运转正常,出了毛病是中国操作的问题。   关键参数在说明书里被涂掉,他们称是商业机密,工程师们心里明白,这笔钱算是打了水漂。   那时中国己内酰胺的年产量只有五万吨,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尼龙轮胎、化纤布料等都要靠进口原料。   买来的设备还不如别人刚出的新工艺,美国和周边国家趁机打出更便宜、更环保的产品,直接抢占市场。   中石化的技术骨干们守着设备,几乎天天加班,尝试各种办法,结果还是没能解决根本问题,企业亏损,士气低落,大家都在问接下来该怎么办。   正当进退两难时,一个名字被提起,76岁的闵恩泽院士决定亲自带队去现场,他早年留学美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毅然回国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他曾在石油炼制上打破过国外的封锁,这一次,他又主动站了出来,春节刚过,他和团队进驻岳阳巴陵分公司的车间,别人回家过年,他却把行李搬进了休息室。   进入车间后,他首先检查了美国带来的催化体系,那是一套浓硫酸催化系统,腐蚀性极强,设备三天两头出毛病,废酸渗出来甚至能把水泥地烧出坑。   一次取样时,溅出的酸液把他白大褂瞬间烧出十几个洞,这样的体系既高成本又危险,不可能长期依赖,他带领团队决定彻底推翻旧思路,去研发属于中国自己的催化剂。   实验的过程格外艰难,一次次投料失败,设备损坏,资金消耗惊人,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守在实验室,很多人眼睛熬红,手上布满化学品的伤痕。   闵恩泽年纪大了,却每天坚持记录数据,亲自带着年轻人重复试验,经过五百多次实验,他们最终成功合成出钛硅分子筛催化剂。   这种蜂窝状的催化材料让反应温度从一百五十度降低到八十度,转化率却从原来的不到百分之九十九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二。   2003年,新工艺在生产线上完成改造,检测结果显示,产品纯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八,远高于当初引进设备时的指标。   质量过硬到原本准备索赔的日本客户,反而主动签了五年供货合同,中国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第一次赢得了海外市场的认可。   到了2005年,意大利的化工企业开始主动购买这项技术许可,荷兰的跨国公司也采用中国的生产工艺,曾经高价卖淘汰设备的国家,这时只能眼看着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到2010年,全球四分之一的己内酰胺来自中国,原本受制于人的原料,成了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这场逆袭不仅带来了产业上的突破,更带来了信心,闵恩泽在2007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过一句话:“我们的分子筛不仅筛出了好产品,更筛掉了技术自卑,”   这句话让很多科研人员记忆深刻,从那之后,中国化工领域逐渐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氛围。   他的学生们也在延续这条道路,2023年,团队研发的生物质转化技术已经在河南投产,玉米秸秆可以用来生产高端化工原料。   他们还在研究二氧化碳制塑料的新工艺,力图把废气变成资源,科研不只是跟跑,而是在不断探索新领域。   回头看,当年那套美国设备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化工博物馆的展品,旁边陈列着闵恩泽的工作证,展柜下方写着一句话:“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整个产业蜕变的真实见证,从被骗买来淘汰货,到出口自主技术,中国石化走过的这段历程告诉世人,被逼到墙角时,往往更能激发出最强的创造力。   信源:中国科学院——人民网:闵恩泽的创新之道——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