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志愿军排长郭忠田私自放走了美军50多辆坦克,却带领全排以0-215的

静享人生趣 2025-08-26 16:08:04

1950年,志愿军排长郭忠田私自放走了美军50多辆坦克,却带领全排以0-215的战损,创造了我至至今无人打破的奇迹。 1950年的朝鲜战场,三所里西北方向的龙源里成了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节点,那里有条隐蔽的公路,是美军南逃的另一条重要通道。 当时志愿军337团接到紧急命令,必须立刻抢占龙源里,堵住敌人的退路,这场阻击战斗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续围歼美军的整体计划。 负责执行先锋任务的是337团的一个排,带队的是排长郭忠田,接到命令时,部队离龙源里还有不少距离。 要是走常规大路,很可能会因为敌人的空中侦察或地面巡逻耽误时间,错失抢占阵地的最佳时机。 郭忠田心里清楚,战机转瞬即逝,绝不能有半点拖延,他当机立断,放弃了平坦却容易暴露的大路,带着全排战士钻进了崎岖的山林。 山林里没有现成的路,战士们只能踩着厚厚的落叶、攀着陡峭的岩石往前冲,衣服被树枝刮破了也顾不上,鞋底磨穿了就光着脚在碎石地上跑。 中途还要渡过大同江,11月的朝鲜已经天寒地冻,江水冰冷刺骨,战士们却毫不犹豫地跳进江里,互相搀扶着快速蹚到对岸。 上岸后棉衣冻得硬邦邦的,冷风一吹像刀子割在身上,可没人停下脚步,只是搓搓手、跺跺脚,继续朝着龙源里的方向赶。 终于接近龙源里时,郭忠田带着战士们趴在山头上观察地形,当看到主峰北侧那个不起眼的小山包时,他一下子有了主意。 这个山包地势不算特别高,但坡度很陡,山下的公路刚好在这里拐了个弯,美军的装甲车和卡车根本没法快速翻越。 而且山包上有茂密的树林和岩石,既能隐蔽自己,又能清楚地观察公路上的动静,简直是打伏击的绝佳位置。 确定阵地后,战士们立刻动手构筑工事,没有像样的工具,就用刺刀挖、用手刨,把泥土和石块堆成掩体,再把随身携带的干粮袋装满土当胸墙,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 工事刚收尾,远处就传来了美军坦克的轰鸣声,尘土飞扬中,黑压压的敌军车队正朝着这个方向开过来。 郭忠田趴在掩体里,看着越来越近的敌军队伍,心里快速盘算着,美军光是坦克就有50多辆,还有跟着的步兵和卡车,而自己这边只有一个排的兵力。 武器也只有步枪、冲锋枪和几挺轻机枪,要是硬拼,不光拦不住敌人,还会让战士们白白牺牲。 他紧握着望远镜,盯着敌军车队的动向,等最前面的坦克快到山包脚下时,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暂时不开火,先放走这队坦克。 战士们虽然心里疑惑,但都信任郭忠田的判断,紧紧握着枪,屏住呼吸看着敌军坦克一辆接一辆地从山包下开过去。 直到最后一辆坦克的车尾消失在公路拐角,后面载着步兵和物资的卡车、吉普车刚好全部进入了伏击圈,郭忠田猛地举起手臂,向下一挥,大喊一声:“开火!” 早已准备好的战士们立刻扣动扳机,子弹像雨点一样朝着敌军车队射去,最前面的几辆卡车瞬间被打穿了轮胎,歪在路边堵住了后面的车。 敌军士兵没反应过来就被打倒一片,剩下的要么躲在车后胡乱开枪,要么慌不择路地往公路两边的沟里钻。 郭忠田带着战士们交替掩护,不断调整射击位置,一会儿打退想突围的敌军步兵,一会儿朝着试图掉头逃跑的卡车开枪,把整个伏击圈变成了敌军的“死亡陷阱”。 这场阻击战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美军多次组织反扑,都被郭忠田排硬生生打了回去。 战斗结束后清点战场,全排战士无一人牺牲,只有几人受了轻伤,却消灭了215名敌人,还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和物资。 0比215的战损比,就像一份沉甸甸的奇迹答卷,至今在志愿军的战史上,都没有谁能打破这个纪录。 而这一切,离不开郭忠田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离不开战士们不怕牺牲的顽强斗志,更离不开那片被选对的阵地、那次精准的伏击时机。 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扣,最终铸就了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斗。

0 阅读:29
静享人生趣

静享人生趣

静享人生趣